根據最新江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成都理工大學在江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的分數在512至568分,位次為54055至4846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江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12至568區間才能上成都理工大學。
一、江西考多少分能上成都理工大學
1、2022年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理科最低分需要55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718名;
2、2022年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5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817名;
3、2021年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理科最低分需要56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817名;
4、2021年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中外合作):理科最低分需要51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4055名;
5、2020年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7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483名;
6、2022年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文科最低分需要55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157名;
7、2022年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中外合作):文科最低分需要53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890名;
8、2021年江西考生上成都理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9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846名;
二、成都理工大學在江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成都理工大學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江西 | 理科 | 本一 | 552 | 21718 | 省政府 |
2022 | 江西 | 理科 | 本一 | 555 | 19817 | 省政府 |
2022 | 江西 | 理科 | 本二 | 515 | 46928 | 省政府 |
2022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50 | 7157 | 省政府 |
2022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54 | 5989 | 省政府 |
2022 | 江西 | 文科 | 本二 | 533 | 12890 | 省政府 |
2、2021年成都理工大學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江西 | 理科 | 本一 | 564 | 21817 | 省政府 |
2021 | 江西 | 理科 | 本一 | 568 | 19985 | 省政府 |
2021 | 江西 | 理科 | 本二 | 512 | 54055 | 省政府 |
2021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89 | 5193 | 省政府 |
2021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91 | 4846 | 省政府 |
2021 | 江西 | 文科 | 本二 | 560 | 13034 | 省政府 |
3、2020年成都理工大學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江西 | 理科 | 本一 | 579 | 19483 | 省政府 |
2020 | 江西 | 文科 | 本一 | 568 | 5262 | 省政府 |
預科生出來是本科嗎
預科與本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預科一般理解為大學補習班,指對參加高考的學生,知識水平尚未達到進入大學的要求,給予一定時間進行補習,提高知識水平,滿足能夠進入大學的要求。
預科班分本科預科班、專科預科班。預科班讀完,經考試合格,可獲得進入大學本科或專科專業學習,但與相同專業普通大學生拿一樣的畢業證,無任何區別。
請注意下:
目前我國高校預科,主要針對邊疆、貧困和民族地區的學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學習方式,預科一般一年,一年后參加學校組織的考試,達到一定成績即可轉為專科或本科學習。現在有很多廣告打著所謂預科招生的幌子,實際都是騙人,最后是參加自考或成人教育。
高考志愿怎樣填寫
1、按名次來確定大學,由于每年的各種因素都有所不同,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也會有所波動,但是排名是相對比較穩定的,大家可以參考排名來確定自己想要報考的大學。
2、高考志愿填報在選擇專業時要以興趣優先,興趣是你最好的老師。當然也要盡量避免冷門專業,畢竟冷門也是有它的原因,比如說就業率低啊,工資低啊,就業專業不對口等等。
3、優選目標志愿,說白了就是在你自己喜歡的院校及專業進行自由組合挑選。那你也要保證你能被你優選的志愿所錄取,不然就是一場空。
4、參考去年錄取分數線做個排名,填報志愿時可以“沖一沖”、“穩一穩”、“抱一抱”。簡單來說呢,就是沖更好的院校,抓住自己喜歡的院校,保證能被錄取的院校。以上皆不可盲目,在學校跟專業上要進行全面分析,盡量避開“高分低就”這種尷尬的結局。
三、成都理工大學最新介紹
成都理工大學創辦于1956年3月15日,初名成都地質勘探學院。建校初期,高等教育部和地質部聯合發文,以重慶大學地質系、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地質系工科部分為基礎,同時抽調北京地質學院、東北地質學院部分干部教師組建成都地質勘探學院。學校組建后,原北京地質學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體,先后成建制遷入。成都地質勘探學院1958年更名為成都地質學院。成都地質學院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合并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有色金屬地質職工大學,組建成都理工大學。學校先后由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2000年劃轉地方,成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省屬重點大學。2010年11月3日,國土資源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學協議。2017年9月,學校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2019年12月26日,我校成為教育部與四川省共建的“雙一流”建設高校。 學校建校當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為國家恢復學位制度后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1984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經過65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已成為以理工為主,以地質、能源、資源科學、核技術、環境科學為優勢,以化工、材料、電子、機械、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任職資格審批權。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優良傳統、“不甘人后、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窮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訓。 學校有成都和宜賓兩個校區。學校本部位于成都市主城區,地理位置優越,占地面積2887畝,校舍建筑面積97萬平方米。宜賓校區位于宜賓市三江新區,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占地面積1000畝,校舍規劃建筑面積43萬平方米。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6267人,其中本科生30392人,全日制研究生5601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9人。學校共設有20個教學學院、1個沉積地質研究院、1個地質調查研究院。另有1所獨立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學校有74個本科招生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專業1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4個,省級一流專業38個,省級特色專業1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3個,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專業1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4個;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其中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含獨立招生方向)7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9個,省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省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省級“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學校有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實施學校。擁有各類國家級一流課程11門,各類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14門。 學校擁有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專業涵蓋理、工、文、管、經、法、哲、農、教、藝等10大學科門類。有1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3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地質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14個省級重點學科(應用化學,環境工程,固體地球物理學,巖土工程,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信號與信息處理,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油氣田開發工程,第四紀地質學,材料學,核技術與應用,管理科學與工程,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1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應用數學)。有2個學科(地球科學、工程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地質學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行列。“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進入四川省“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454人,其中,有教授(級)338人,副教授(級)729人。特聘中國科學院劉寶珺院士為名譽校長。柔性引智高端專家(院士)58人。截至2021年3月,獲國家級人才稱號和國家級人才計劃的152人次,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5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次、“中國青年科技獎”5人;獲得省級人才稱號和入選省級人才計劃的447人次,其中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00人次;獲全國優秀教師3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7人,四川省優秀教師3人,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3人,四川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師德標兵1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四川省教學團隊,1個四川省“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獲國家教學成果獎5項。 學校是國家重要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2個自然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新型智庫、1個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3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1個四川省工程實驗室、1個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1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生態環保廳重點實驗室、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1個四川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個我校牽頭建設的“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學校有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個教育部“*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12個四川省科技創新團隊、16個四川省教育廳科技創新團隊、1個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 學校先后承擔了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地調計劃等一大批重要項目。截至2020年,學校累計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等各項獎勵954項(次),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中國專利獎金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9項;省級政府獎和社會力量獎近926項(次);獲得授權專利1920余項。學校以服務國家、行業、地方發展建設為己任,積極參與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川藏鐵路、油氣地質勘探、能源開發、大型水電、區域及城市環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 學校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展示基地、校級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文化活動。學校獲四川省大學生藝術節展演類作品一等獎8項,連續3屆獲四川省大學生藝術節優秀組織獎。學校10次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4次獲全國西部計劃優秀項目。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系列活動獲中宣部、團中央表彰15次。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銀獎3項,國家級銅獎10項,省級金獎26項。在近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國家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獲省一等獎26項;在“創青春”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全國銀獎1項,省一等獎13項;在各類大學生體育賽事中獲得全國獎勵133項(次),省級獎勵264項(次);在全國、省市級各類大學生藝術專業比賽中獲得獎勵728項(次)。 學校擁有一座在西部乃至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以地學類藏品為主的自然博物館,館藏古生物、巖石、礦物、礦產、寶玉石和觀賞石等6萬余件標本。現與成都市在校區內共建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現有3個圖書館,館藏印刷型書刊257.6萬冊,擁有數字資源數據庫90個,電子圖書259.7萬冊,電子期刊4.8萬種,形成了以地學、能源、環境等學科文獻資源為優勢,以理工文獻資源為特色的多科性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學校檔案館管理規范,達到了“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國家一級”標準。學校主辦公開出版發行的學術期刊6種,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種,CSCD核心期刊2種。 學校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與資源、能源、環境、建筑、軍工和高新技術等領域的國家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先后與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意大利等國家的60余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現與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