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江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在江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江西考生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的分數在212至221分,位次為212786至153516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江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12至221區間才能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一、江西考多少分能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1、2022年江西考生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7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2786名;
2、2021年江西考生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4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8919名;
3、2020年江西考生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3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4426名;
4、2022年江西考生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24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2188名;
5、2021年江西考生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21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1689名;
6、2020年江西考生上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22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3516名;
二、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在江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江西 | 理科 | 專科 | 275 | 212786 | 省教育廳 |
2022 | 江西 | 文科 | 專科 | 241 | 162188 | 省教育廳 |
2、2021年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江西 | 理科 | 專科 | 247 | 198919 | 省教育廳 |
2021 | 江西 | 文科 | 專科 | 212 | 161689 | 省教育廳 |
3、2020年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在江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江西 | 理科 | 專科 | 234 | 194426 | 省教育廳 |
2020 | 江西 | 文科 | 專科 | 221 | 153516 | 省教育廳 |
怎樣看高校投檔線
看高校投檔線(包括填報志愿時參考)要與招生計劃結合,招生計劃增減,投檔線會相應降升,同檔次高校更明顯。如若某一高校招生量大,分數線會相應降低,反之則會上升。因此不能把投檔線與高校綜合實力簡單掛鉤。
需要提醒的是,達到投檔線不一定就會投檔。考生總分相同,要按單科順序及分數高低進行排序,若達到高校投檔線但其名次號不夠,仍將無法投檔。
另外,征求平行志愿以后,錄取系統要根據計劃和生源情況重新排序劃線,一般來說,首輪投檔的高校分數線與征求平行志愿的分數線會有明顯差異。
高考投檔線怎樣確定的
投檔線又稱院校調檔分數線,一般是按招生計劃數1:1.2以內的比例投檔確定。
同一批錄取的院校中,它們的投檔線是不一致的,高低由各校的生源情況決定,生源好的高校投檔分數線可能高出控制分數線很多,生源不好的則低一些,但原則上它不能低于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
院校調檔線是在該批院校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的基礎上,根據當年考生報考本校志愿情況、分數情況和本校在該地招生計劃數確定的,每年都會不同。
一般來說,同一批錄取院校之間的調檔線是有很大差別的。而且一個學校在一個省(市)招生,每年都有差別,有的院校在一個省(市)的分數線可能很高,而在另一個省(市)可能較低。
這是由當地考生第一志愿報的多少決定的。考生第一志愿對某一院校報得較多,這個學校錄取的分數就高。相反,這個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就要降低些才能完成錄取計劃。
三、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最新介紹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的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簡稱“南洋理工”。學校與廣東科技學院、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同屬廣東南博教育集團旗下高等院校,依托南博集團雄厚的辦學實力與集團化辦學優勢,取得了卓越的辦學成績,贏得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學校坐落在有“廣州后花園”之稱的廣州市從化區,其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廣州校友為傳承和發揚南洋公學“教育報國”精神于1984年創辦的廣州南洋自學輔導大學。學校以“創百年學府,育產業精英”為愿景與使命,遵循“育人立校,質量興校,人才強校,特色榮校,制度治校”的辦學理念,以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和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為發展目標,立足廣州,面向廣東,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主動適應珠三角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推進基于跨界發展的“階梯式、多平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技能突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校園辦學條件全面優化:學校設有建筑工程學院、智能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衛生健康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數字藝術與設計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通識教育學院九個二級學院。現有全日制專科在校生12000多人,專任教師近700人,博碩占比60%,高級職稱占比24%。教師隊伍包括全國優秀教師、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技術能手等先進典型。校園占地509.8畝,規劃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已建成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6億多元;建有先進的專業實驗室(場)151個,其中國家級生產實訓基地1個,省級高職教育公共實訓中心1個,省級校內外實踐基地15個;多媒體教室186間,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 6015萬多元,普通課室全部安裝空調;圖書館面積1.3萬平方米,紙質圖書94.8萬多冊、電子圖書41萬冊;擁有標準塑膠田徑運動場、籃球場、網球場等學生文體活動場館;學生公寓全部裝有空調、寬帶,提供熱水供應等,并在生活區建有商業一條街等生活配套設施。 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豐碩:學校專業設置以工科類專業為主,醫、教、文、藝、經、管類專業協調發展,現有招生專業44個。擁有國家級骨干專業1個,省級品牌專業1個,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4個,省財政重點支持專業群1個、專業5個。學校先后榮獲國家級獎項5項、省級獎項13項、市級獎項5項,其中《高職院校“技能優先,基礎模塊”教學改革研究》榮獲2017年全國民辦職業技術教育“十佳”案例獎,《“五維一體”思政工作模式》入選2019年廣東高校黨建“十佳創新案例”,《基于跨界的“階梯式、多平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榮獲2019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校企協同育人成效顯著:學校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堅持市場導向,大力探索“產教跨界發展、校企精準育人”的協同育人機制。與美的集團、海爾集團等近600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含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59家);建立了不同專業訂單特色班73個,基本實現專業全覆蓋,形成了獨具南洋理工特色的“訂單模式”;與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共建衛生健康學院,與用友集團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財務管理、會計專業,醫教、校企共同培養衛生健康、云財務會計師等高級人才;廣州亞喬汽車等企業在我校建立企業標準校內人才培養示范區,為學生實習實訓條件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人才培養質量大幅提升:近年來,師生在國家、省級技能賽場上斬獲佳績,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網站設計開發大賽、全國跨境電商大賽、全國電子商務類三創大賽、廣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省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賽等賽事中成績優異。學校在2020年廣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中取得了全省民辦高職院校在該項賽事中的最好成績,并作為全省唯一一所民辦高職院校代表廣東省出征國賽。學生培養質量在廣東省內企業和高職教育領域獲得了高度認同,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根據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報告,學校在廣東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滿意度調查中排名全省第二。 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明顯增強:2017年以來,學校教科研實力及社會服務能力快速提升。先后有210多項科研項目獲批立項,其中省部級以上政府部門縱向項目87項,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省哲社規劃基金、省級人文社科重大項目、省級自然科學重點項目、省級重點領域專項等一批高水平項目;2019、2020連續兩年在省級普通高校重點科研項目和平臺中的立項數位居全省民辦高職第一;擁有1個省級民辦教育研究基地、1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產教融合創新平臺、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和2個省級科研創新團隊。學校作為廣東省民辦高校科協聯盟主席單位,牽頭成立了首個民辦高校智能制造學科與產業聯盟,還注冊成立了廣州市南博鄉村振興研究院并承辦了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建設,連續六年獲評“廣州市基層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廣州市先進企事業科協”。 綜合辦學實力位居同類院校前列:近年來,學校大力推進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轉變,著力打造“思想道德好、實踐技能高、綜合素質高和就業質量高”即“一好三高”的人才培養特色。學校榮獲教育部首批“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民政部“全國民辦非企業單位優秀服務品牌”單位,全國首屆軍事訓練營“優秀組織單位”;被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全省教育系統黨建工作先進集體”,被廣東省教育廳評為“廣東省就業工作督查優秀等級”。學校還先后榮獲“廣東最具就業競爭力民辦學院”、“廣東最具社會認可度學院”、“廣東省國防教育先進工作單位”、“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質量評價特色學校”、 “全國職業院校官微十強”等殊榮。在廣東省教育廳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強校工程”考核中,學校位居全省民辦高職院校第二名。廣東省教育學會授予學校“廣東當代民辦學校突出貢獻獎”,廣東省民辦教育協會授予學校校長“廣東民辦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貢獻人物”。 (數據更新于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