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名貧困大學生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學金的新聞引發熱議,學校給出的理由是“貧困生就應該有貧困生的樣子”,而“比慘大會”“曬窮”等公開評比的方式在高校并不鮮見。對此,教育部日前發文要求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高校貧困生資助怎樣才能精準有效?
“比慘大會、曬窮,反映的都是精準資助難題。”近日,北京大學舉辦的“建設*世界一流的學生資助體系”學術研討會上,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蔭認為,高校學生資助是脫貧攻堅工程的重要內容,一名學生如果能成長成才,一個家庭的命運就會改變。以資助促進學生發展,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才是資助的本意所在。
資助工作中精準識別與認定難度大、公開“比窮”的資助方式缺乏人文關懷,一直是高校資助育人難題。“2017年收到的資助申請中建檔立卡生只有400多人,我們到貴州等地走訪,發現很多貧困家庭學生并沒有申請資助。”長安大學黨委副書記白華說,不少學生不愿意申請資助,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最終通過實地走訪,長安大學確認建檔立卡貧困生744人,比自發申請的多300余人。
為保護學生的隱私和自尊心,長安大學通過大數據軟件分析建檔立卡生一卡通消費情況,給他們送上“意外的幸福”。“我們給消費指數不高甚至為負的貧困生一卡通中匯入400元到80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總額達35萬元,近600人受益。”長安大學學生資助教育中心主任歐陽韜說,學校希望通過隱性資助的方式幫助困難學生。
“脫貧最重要的是思想脫貧。”在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王政忠看來,資助工作不僅要為學生提供物質保障、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思想上脫貧,讓資助成為學生自強的動力。
“過去依靠貸款解決經濟困難,給學生發展帶來一定影響,甚至造成部分學生因工資而選擇工作的短視行為。”清華大學學生資助中心一名教師說。為此,從2006年開始,清華大學以“需求為原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了完成學業,在清華有多大的經濟需求,就提供多大供給。通過加大學校投入,加強校友、社會各界籌款力度,2009年便實現了覆蓋“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的全部基本求學費用”。
一份來自清華大學電子系2013級學生張才榮的資助單顯示:大學4年,他共收到各類資助5.1萬元,全部為無償資助,且社會資助占資助總額一半以上。
“發揮資助育人功能,社會投入很重要。但目前看來,社會捐助遠遠不夠。”田祖蔭認為,在社會資源獲取方面,各地各校差距很大。
數據顯示,2015年,政府、高校及社會等各類政策措施共資助高校學生4141.58萬人次,資助總金額847.97億元,其中,財政資金431.45億元,占2015年度資助總額的50.88%。而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捐助資助資金19.99億元,占比僅為2.36%。
“我們的資助主要還是來自國家和政府的財政支持。”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楊未介紹說,2017年,貴州大學共有貧困生2.1萬余人,占在校生比例超過45%,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生9000余人。目前,貴州大學爭取到企業、愛心人士和慈善團體等26項社會捐助,總額4400余萬元,1200多名學子受益。(本報記者董魯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