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足球是*的囑托,*非常重視我國足球事業的發展,這也是廣大球迷的期盼。”教育部部長陳寶生3月12日下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稱,把校園足球搞好,不是一個速效的工作,需要較長的時間。
陳寶生稱,教育部門已經確認了1.3萬個足球特色學校,今年要達到2萬個,最終2020年達到4萬所足球特色學校。“確定了近70個校園足球特色縣,確定了4個改革試驗區,這是要擴大覆蓋面,就是要普及,沒有普及就沒有提高,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去年一年,教育部門組織了20項賽事,950多場次,7500名高中生、大學生參加了比賽。“同時,我們遴選了243名外籍教師到特色學校,中小學任教,還和德國簽訂了足球合作協議,擬選了一批教練員、運動員到國外進行交流。”陳寶生說。
但他同時表示,“校園足球不是一個速效的工作”,需要從多個方面做具體工作。一是做大分母抓普及,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二是做強分子抓競賽,要和競賽體系結合起來,要比賽出來的人,而不是人為挑選的,要靠腳下功夫;三是師資隊伍抓培訓,把現在運動員能用的用起來,當教練、搞培訓,“我們現在師資隊伍太缺了,所以一個辦法是抓緊培養。遠水不解近渴,對現在的體育老師校長抓緊培訓,國內國外資源都用起來抓緊培訓。”
“第四件事是有序發展抓標準。校園足球這件事還要有序發展,循序漸進,不能一窩蜂、一哄而起搞運動,那不行。所以,我們要做各種標準,像工作標準、競賽標準、選材標準,程序要分類制定好。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這是我們的理念。”陳寶生說。
另外還需保障場地供應,“走出去”跟人家交流,并且“教育和體育合作,學校和企業合作,各方面協同起來,加強管理”。
“目標就是一個,打破中國足球的那樣一種讓球迷不太滿意的循環,把中國足球搞上去。當然,我們也知道,校園足球這一條路不可能完全滿足中國足球騰飛、振興的要求,但是為我們的孩子們能盡自己的一份力,做出一份貢獻,我們就滿意了。”陳寶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