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多所公辦名校復辦初中、民校初中招生提前熱身
進入3月,廣州陸續有不少學校公布了2017年秋季學期的初一招生信息,早早開始著手搶奪生源。記者梳理發現,今年有多所公辦名校復辦初中,公辦優質學位將繼續增加。此外,今年新增多所民校招生,部分學校的招生人數可能也會增加,目前不少學校已經啟動初一入讀意愿調查。
A多所公辦名校復辦初中
今年多所公辦名校復辦初中開始招生,將提供更多優質公辦學校學位。其中,廣雅中學復辦初中,西關廣雅實驗學校或將于今年秋季開學,該校辦學規模為18個班,每屆6個班。據介紹,該校是廣雅與荔灣區政府合辦的公辦初中,主要面向荔灣招生,并按該區“小升初”政策進行電腦派位。此外,協和中學也在去年復辦初中并開始招生。據悉,該校目前初一共有4個班,初中生源來自于協和小學畢業直升生,以及荔灣區電腦派位生源,今年或會擴招至6個班。
不少公辦名校的初中學校也有新動向,今年,市86中學分校正式恢復為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的初中部。而在番禺區,仲元中學也在加緊復辦初中。此外,在今年廣大附中黃華路校區最后一屆高三學生畢業后,黃華路校區將成為廣大附中初中部。“教育老區”越秀區也對轄區內多所中、小學校進行了合并調整,如廣州市第七中學將多出一個校區:即由廣州市鐵二中學和越秀區鐵四小學合并辦成九年一貫制學校,合并后的校區將由廣州七中統一管理。此外,廣州市真光中學和真光小學合并,辦成九年一貫制學校。
長期以來,由于公辦學校采取派位制,優質學位不足,不少家長為了擇優而更青睞民辦初中,導致廣州市“小升初”處于“擠破頭上民校”的狀態。不過隨著“先公后民”錄取政策的頒布和實施,以及公辦名校恢復公辦初中辦學的趨勢,今后或可改變現狀。
B新增多所民校招生
近年來,廣州市的民辦初中也在“開枝散葉”,不斷建設新學校。據悉,多所新辦的民校將在今年啟動招生。其中,白云區的白云廣附新增兩個校區(白云廣附華聯和白云廣附外語),位于番禺區的中大附中番禺實驗學校今年開始招生,預計初中一年級將招收約240人,6個班,此外,北大新世紀正華學校今年將正式開學,坐落在增城區的黃岡中學廣州增城學校也將于今年9月開學。
從目前已公布的消息來看,部分民校在2017年或將擴招。廣鐵一中外國語學校表示,2017年初中部預計招收450名學生,比起去年將擴招2個班。坐落于天河區的明珠中英文學校今年計劃招收300名初中一年級新生,比去年多出40人。此外,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太和實驗學校今年初一預計招收新生380人,招生人數比去年多了近百人。
記者觀察發現,相比往年,今年的小升初生源爭奪戰似乎開始得格外早。不少民校已經公布了2017年招生信息。此外,從2月中下旬開始,陸續有多所學校已啟動初一入學意愿摸查,有的學校甚至已經啟動了小升初咨詢和報名工作。目前,包括華師附中番禺學校、南武實驗學校、九十七中、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等紛紛開展初一入讀意向調查,“黃岡中學”系列學校等初中現已啟動家長咨詢和報名,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廣州白云廣附實驗學校、華師附屬初級中學等民校近日還將啟動“校園開放日”等活動。有業內人士分析表示,在去年廣州市小升初正式實施“先公后民”的招生政策后,學生可以提前得知公辦初中的錄取結果,或許會因優質的公辦初中學位而放棄民校。民校提前公布最新的招生信息,或可吸引家長和學生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民校在招生時間上的劣勢。
C四年級開始備戰“小升初”
記者了解到,有家長在孩子六年級上學期成績出來后就開始和孩子一起準備簡歷。“我找了許多模板,也看了一些別的孩子的簡歷。”家長謝女士表示,她為孩子準備的簡歷有六頁,內容涵蓋自我介紹、學業成績、獲獎榮譽、自我推薦信等等,可謂內容豐富。盡管如此,謝女士依然憂心忡忡:“我聽說班里有小孩的簡歷準備了幾十頁,還有的家長特地委托了廣告公司去包裝。”謝女士說,不知道什么樣的簡歷才能被學校“一眼相中”。
除了制作簡歷,不少家庭在孩子三、四年級時就開始做升學規劃,早早參與各項小升初考培活動。據某培訓機構負責人介紹,每年全廣州約有兩萬學生到該機構參加小升初考培,其中,大約有5000個家庭從孩子四年級開始就高密度地參加相關培訓和講座,而進入到五年級下學期,參加小升初培訓的學生會出現爆發性的增長:“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剛性需求。”他表示,家長在小升初考培上的平均投入已達到兩萬元以上。
不過,雖然今年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政策還未公布,但是從近年來廣州市在基礎教育建設上的動向來看,未來初中階段義務教育資源將進一步增多,“民校獨大”的現狀有望被打破。從目前已公布的廣州“十三五規劃”,《廣州市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設施三年提升計劃(2016-2018年)》、《廣州市中小學發展策略研究與布點規劃》(2013-2020年,草案)等文件來看,計劃到2018年,廣州擬新改擴建129所中小學校,共新增約16萬個學位,其中,優質學位將分布在全市各區,尤其是天河、南沙、合并后的黃埔區等區域的優質學位將大幅增加,而這些學校大多也“姓公”。此外,廣州市已經在積極探索“學區化”的辦學思路,以越秀區為例,在去年已經正式開展立體學區試點工作,或將推動教育資源進一步優化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