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元禧
孩子們寄給他的感謝信
孩子們寄給他的感謝信
曾任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區域地質教研室主任,地礦部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區域地質與成礦專業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博士生導師,畢業于清華大學,曾參加開國大典……
說到這些曾經的輝煌,丘元禧的眼中并沒有閃過一絲漣漪。這個年過八旬的老教授已經把日子過得平靜如水,但他依然堅持,每年都有一兩篇獨立完成的學術論文發表。
甚至他十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貧困兒童入學,周圍也鮮有人知。
與那個年代的學者一樣,丘元禧退休前的四十年,是兢兢業業扎根研究的四十年。
曾參加開國大典
祖籍福建上杭,1932年出生在廣州。丘元禧成年之前,不斷輾轉于廣東、福建、河北。直到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地學系,日子才算穩定了下來。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批大學生,丘元禧有幸參加了當年的開國大典。
“當年的天安門廣場并非現在的模樣,典禮那天,我們被安排在一個劃好的片區內。”說到當年情形,丘元禧不自覺露出笑容。那一瞬間,他回到了六十多年前。
當年由于地質人才匱乏,大學才讀了三年,丘元禧就提前畢業。1952年,這個南方人被分到長春地質學院,成為一名助教。在異鄉土地上,他一待就是22個年頭。
丘元禧的夫人是廣東人,一直生活在家鄉。由于夫妻二人長期兩地分居,為了照顧家庭,丘元禧選擇調回到廣東地質調查大隊。他在這里工作了四年時間。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響應教師歸隊的號召,他重新回到自己的三尺講臺上。丘元禧隨后擔任了中山大學地質教研室主任,以及廣東省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
20世紀80~90年代,丘元禧曾多次代表中山大學地質系參加國家的重點攻關項目,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加國際地質大會……
退休后挑戰國際權威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丘元禧退休的年齡。
“1992年剛退休時,很不習慣,過去參加的會議不參加了,也不帶學生,不主持國家基金課題了。”丘元禧覺得,那時的自己正在快車道上跑,“身體很好,精力充沛,科學思維還相當活躍。”
接著,他真的用了七年的時間,做了一件轟動學術界的事。
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位國際地質學界的權威專家到中國講學,這位專家提出的“雪峰古陸”的構造和演化,一直是業界長期矚目和爭議的問題。
面對這位國際地質權威,和所有地質學者一樣,丘元禧面臨著三種選擇,“一是迎合他的觀點,做出結論,二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把問題推給后人,三是根據事實,否定結論。”
當丘元禧選擇第三條路時,當時有很多人覺得這一步走得很不聰明。但他潛下心來,開始研究。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野外度過的。
經過七年時間的科學考察,兩年時間的寫作,丘元禧終于完成了這項選擇。書稿完成后,很快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會相中。1998年,當年被該基金會資助出版的地質學著作總共只有三本,丘元禧這本就在其列。
“這本書出來后,在當時業內的確是轟動一時。”1999年出版時,兩位重量級的中科院院士王鴻楨和郭今智都為這本書作了序,丘元禧指著序言說:“當時國內也急需消除這位權威專家觀點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家對這本書在證偽方面的學術價值得到了充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