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同濟博士生替父母掃馬路“的微博火了。該微博稱:29歲的小錢在上海同濟大學讀書,由于家境貧困,小錢暑期早上幫父母掃馬路,減輕他們勞累。此事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表示不理解:既然是博士,應該有能力在暑期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豈不是比幫父母掃街掙更多?”(8月24日中國青年報)
名牌大學、博士,清潔工、掃馬路,當這兩組詞匯被某種紐帶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人們好奇、圍觀、評判,幾乎是一件難以避免的事情。名牌大學、博士,是不平常的,清潔工、掃馬路,卻是太平常了。當不平常遇見太平常,按照新聞傳播規律,就成了“不平常人的平常事”,就有了新聞的“賣點”。
因為是名牌大學的博士代父母掃馬路,就給其無尚榮光,大可不必。不是說擁有名牌大學博士的標簽,就能為代父母掃馬路這一舉動本身增加更多的道義色彩。烏鴉反哺,羊能跪乳,親情自在人心,與學歷何干?對此,當事人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說:一來,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博士生,我都是我父母的兒子,他們在老家種地,我就幫著種地,他們在嘉興掃地,我就幫著掃地,這不就是兒子天經地義該做的嗎?二來,保潔員是一份值得尊重的工作,我愿意做,跟我是什么學歷沒有關系。
因為是名牌大學的博士代父母掃馬路,就給其戴上大材小用的帽子,也是跑偏。在學校可能是高材生,在家里只能是父母的孩子,長大成人的孩子替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守護好這份無價親情,天經地義。我們不宜用簡單的物質來代替陪伴父母的日子。誠如另一位網友所言,我們一天天成長,父母一天天老去。可能沒有太多時間讓他們等我們有出息了去回報,不如珍惜每一個相處的機會,即使未有能使他們享福的能力,起碼也不要讓他們太勞累。
撩撥大眾神經的,在某種程度上講,可能還在于人們腦海深處對于名牌大學博士與環衛清潔工的貴賤割裂感:名牌大學的博士是高貴的,環衛清潔工是低賤的。顯然,這一早應被扔進歷史垃圾桶里的陳腐觀念似乎仍殘存在某些人的腦海,并在某些外在條件的刺激下不斷被激活并外化為貌似慷慨激昂實則充滿偏見的言行。
代父母掃馬路,體現的是為人子女者對其父母的一片孝心。這種孝心,人人皆可擁有,它與學歷無關,與性別無關,與相貌無關……與孝心之外的一切外在物質因素都無關。誠如網友所言,其實一切不需要贊揚,該做與不該做了然于心,這才是讀書人。不要因為什么博士身份就過度地嘲諷,一切平淡就好。
如果沒有名牌大學博士這一冠冕,如果只是普通高校學子乃至未上過大學的年輕人,代父母做環衛清潔工,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還能否投以關注的目光?還能否奉上贊美的聲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們是否也應反思:隱匿在腦海深處的高低貴賤觀念,何時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