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集中“充電”已成常態,然而,近幾年培訓效果的詬病也越來越多,不少老師怨聲載道,網上的批判聲音也比比皆是。近期,網上一段關于教師培訓的話非常耐人尋味。
在某市骨干教師培訓會上,一教授說:“說句悲觀的話,真正的優秀教師不是集中培訓出來的。優秀教師往往是熱情于課堂,而后靜坐在自己的寢室內,為自己課堂的某個發現而驚喜,又為自己當天的某個思想與行為后悔不已。慢慢地,他們成長了,他們優秀了。”
江蘇小學語文名師于永正曾在《校長的煩惱:老師培訓后,依舊重復著昨天的自己》一文中寫道:“一位校長對我說,從2008年至今,他學校的老師幾乎‘輪訓’遍了,有些骨干教師不止一次參加過‘國培班’。有些老師進步不大,教學中依然故我,重復著昨天的自己。”
教師集中培訓總體上來看,不少形式大于內容,任務大于需要,共性大于個性。過多的集中培訓,長期“充電”而不“發電”,“輸血”而不“造血”,很容易導致功能性障礙,影響后續發展和進步。
什么樣的培訓才是教師的所需所盼?
一是培訓使命要由“常識常規”轉變為“優秀卓越”,培訓目的要由“錦上添花”轉變為“雪中送炭”,成長模式要從“外鑠型”轉變成“內需型”。要尊重受訓主體的主體精神,重視教師的內在需要,觀照教師自身原有的經驗、信念、理想及成長背景等因素。從關注共性發展轉變為更加關注個性特質上來,以促進教師的不同發展和共同提升。
二是培訓方式要由“集中統一”轉變成“自培訓”,培訓課程要由“大鍋飯”轉變成“菜單式”為主。目前,很多培訓的內容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和選擇性,很多培訓課程都是根據培訓者的專長設置的,并不符合教師的實際需求,不接地氣的問題也非常突出。任務式、應試式的培訓形式很難轉化成實際的教學行為。
要改變培訓“工具化、器皿化和表淺化”的灌輸方式,探索一條自主、自由、寬廣、不受時空約束的“互聯網+培訓”的新思路。更多地兼顧教師之間的差異,觸及教師的實際困惑和內在需求,通過持續性的自主學習來確保其在培訓中所接受的觀念、知識或技能能夠落實到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去。
三是培訓動力要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必修”一般是要我學的知識,“選修”才更有利于優秀教師的自主成長。培訓者為受訓者提供培訓“菜譜”,受訓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選擇與學習。優秀教師自主成長的愿望和需要是內發性的、主動自覺的、個人化的行為,是內在依據和動力,而不是對外在壓力的迎合。要喚醒自主發展、自覺學習成長的意識,使教師專業發展由外力制動轉化為內在需求。
四是培訓效果要由“被打造、被發展”轉變成“主動成長、主動發展”。上海錢夢龍老師說過,“名師”不是“打造”出來的;福建陳日亮老師則在“名師工程”會上發言,戲稱自己是“野生動物”。教師素養的形成關鍵在于教師的“轉化”能力,一種是把理念轉化為行為,另一種是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自主成長的基本策略是以理論學習與培訓為先導,以自我反思為基本手段,在教育行動研究中成長。
教師的發展需要從被動變為主動,教師自主發展意識的覺醒是一種教育的自覺,當教師的自主意識在教育的實踐認識中形成了相關的自主能力時,自主行為便在具體教育工作及其成長過程中顯現出來,這才是所有教師專業成長的正道。“被發展”等外在推力式的培訓不僅有違教師成長的規律,有時甚至還會給教師成長帶來不利影響,或許會抵消老師自覺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