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部編版”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教材將在全國小學、初中學生的課堂上亮相。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小學六年級上冊和初中八年級下冊將設置為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長期以來,憲法教育在小學階段暫付闕如,基本是從初中開始,且沒有專門開列。有關內容只是分散在《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等章節中。對學生的憲法教育明顯不足,“根本大法”思維尚未真正形成。
從現實來看,每當各地舉行有關“依憲”宣誓時,總有一些人覺得是種形式,沒有實際意義。其實正如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知名憲法學者莫紀宏所說,“依憲治國總得要有一些形式上的東西,讓大家對憲法有一種崇敬感。”
12月4日是我國首個“國家憲法日”。在相關活動中,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楊震委員指出:“作為一個公民,如果不懂憲法、不知道憲法,是不合適的。”他還認為,強化公民的憲法意識,僅僅有個憲法日還不夠。在他的倡議下,一些中小學校開始積極開展憲法教育:有的讓學生晨讀憲法,“讓孩子們在朗誦中感受法律的威嚴”;有的在升旗等大型儀式中倡導學生“做個守法小公民”,讓孩子們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感知憲法;有的將憲法知識編入童謠里,通過淺顯易懂的形式讓孩子們學習憲法知識。清華附中在組織學生學習憲法的過程中,還通過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加深對憲法的理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將“憲法進入中小學教材”并開列專講,不管著眼于現在還是將來,對增強學生的憲法和法律意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首先,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法律體系的統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法律制度的母法。我國*法律體系確定的原則、具體內容與具體實施過程都必須在憲法指導下進行,任何集體、任何個人都不能超越憲法而行事。進而,讓孩子們在頭腦中形成自覺維護憲法的意識。
其次,通過系統化的學習,孩子們將潛移默化地意識到,憲法對國家權力的限制作用。列寧說“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學生熟知憲法,有助于其現在和將來依法維護自身權利。假如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要求執行者停止侵害。憲法不僅能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避免或減少沖突和內耗,而且能使國家機關權責分明,運行有序,從而有力推進依法治國。
最后,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識。守法是法治發展的基礎與重要因素,當憲法通過最直接的講解,走進孩子們的生活,進入孩子們的內心,為其所熟悉、掌握、運用時,何愁依法治國沒有堅強的基礎?倘若人們處處講法、事事依法形成習慣,違法現象必將大為減少。
當然,集中講授憲法只是培育憲法意識的一個基礎,成熟的憲法意識還需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但新教材中集中講授憲法的做法,無疑為增強學生的“憲法”意識,深入推進憲法教育,開了一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