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麗(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英語特級教師):在外人眼里我的課上得“活”。什么是“活”?就是脫離枯燥的文本內容和機械操練。我意識到了“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開始嘗試基于生活體驗和思維發展特點的對話教學。
在我的潛意識里,好老師應當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趣,讓學生愛用英語交流。為了讓學生喜歡說英語,我把教材里的“王海”“李紅”變成了班里同學的名字,把一段段枯燥的對話進行改編,賦予了生活情境或故事情境,我用與學生的真實對話取代枯燥的詞匯句型操練;我用創編排演英語小短劇的方式代替學期末的口語考試。慢慢地,英語課變成了基于對話的游戲課、表演課、活動課……對話使我的課堂充滿歡聲與笑語。在與學生游戲課堂、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我成了一位總能在英語課上帶給他們新奇體驗的對話伙伴。在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表演情境和任務情境中與學生平等對話,讓我的課堂教學事半功倍。(本報記者汪瑞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