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人的手機被一名自稱為“法學女博士”所寫熱帖刷屏,文章題目是“為讀博我辭掉年薪20萬的工作,如今怎么也找不到了”。(9月11日新京報)
女博士的感慨令人唏噓。與全國人民平均工資相比,年薪20萬是一個較高的收入標準了。表面上看,“為讀博我辭掉年薪20萬的工作,如今怎么也找不到了”的尷尬和郁悶令人同情,甚至可能會令許多同為博士的人心有戚戚然。但這種通過讀博來博得更高入卻不得的感慨,本身所隱含的希求,更值得思辨。
原來年薪20萬,后來因為讀博放棄工作,現在暫時找不到讀博前年薪20萬的工作,這事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讀博引起的。因為年薪20萬在前,讀博在后,結果是年薪20萬弄沒了,自然很容易將這個結果歸咎于讀博。但事實是,前后相繼發生的事情未必有因果聯系,正如你看到的閃電在前,打雷在后,但閃電不是打雷的原因一樣。
在我看來,收入和付出的正比關系從來不曾改變。原來年薪20萬,正常情況下是你付出了與之相應的努力和汗水,做出了相應的業績和貢獻換來的合理回報。而讀博之后,極有可能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當事人暫時喪失了付出相應努力和汗水、做出相應業績和貢獻的機會,從而致使原來年薪20萬暫時離開了你。但這種喪失和離開,如果簡單歸咎于讀博,則有因果誤判之嫌。而這種誤判,帶來的結果是對攻讀博士學位的有意無意的錯怪。
應該明確的問題是,讀博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么?是升官發財,還是求真向善?如果只能選一項,那只能是后者。用古人的話來講,那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是選擇讀博者首先應該考慮和關注的問題,而不是糾結于年薪20萬的得與失。其實,攻讀高學歷的人,只要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生活得應該不會太差反而會比較好。甚至,高學歷者如果能很好地學以致用,世俗看法中的升官發財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企圖把讀博作為一種投機性的付出,試圖通過幾年的讀博換來一勞永逸的結果,這樣的想法是危險的。在筆者看來,博士這個冠冕只能證明你較強的學習力和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在很多情況下也是進入某些單位的敲門磚。但從根本上來講,它不是讓你擁有高薪的全部條件,甚至,不是主要條件。如果讀了幾年博士之后,就認為可以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灑下辛勤汗水努力工作,而是擁“博”自重、守株待兔般靜等高薪來臨,那極有可能只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