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浙江省五年級小學生要開始學中醫課了。60萬冊教材正加急刊印,出爐的首批10萬冊已在路上,不久將出現在課堂上。(9月12日錢江晚報)
關于中醫進校園,上半年召開的“中醫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已經向全國發出了倡議,然而響應者寥寥,遠不及“京劇入校園”那般熱鬧積極。除了浙江省,目前沒有任何省份把中醫藥知識列入中小學地方必修課程。可以說浙江的小學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盡管大家都知道中醫是百年國粹,其所蘊含的理論能鼓勵孩子們養成“順應四時”的作息習慣、多做運動等,但中醫的晦澀難懂,往往讓大人們都望而卻步,將中醫放到課程里讓小學生去學習,能有效果嗎?再者,當前中小學里中醫方面的師資力量可謂是“零起點”,沒有良好的師資,其效果不僅有待觀察,甚至可能會出現“負效應”。
但另一方面,既然中醫進校園已經邁開了步伐,我們也不可一味地反對、抵觸,不妨群策群力、諫言獻策,讓中醫進校園之路走得更穩些。
其一,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一定要制定恰當的學習要求,沒必要太急太高。在師資方面,切忌因大面積開展中醫課堂,讓非專業人士亂彈琵琶,獲取表面繁榮,應該按照合理的人員比例,區域布局,選擇一些專業學校出身的優秀人員。
其二,盡管進校園的中醫教材內容已定,但沒必要強求“全面不遺漏”。可以給學校更多的自主權,允許他們根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以及學校所處地區的環境和特色,選擇適當的內容進行教學。
其三,在學生使用藥材、藥理時,要時時刻刻提醒學生“醫藥有風險,使用需謹慎”。學生是極愛模仿的,一旦學點新穎的東西,難免會“蠢蠢欲動”,學校要反復提醒學生不能隨便嘗試亂用。同時,可以組織開展一些沒有危險的體驗活動,紓解學生那顆“躍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