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五年級小學生開中醫課”一事引發熱議。浙江省教育廳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教材編寫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主要由中醫藥管理局牽頭。面對中醫晦澀難懂的質疑,該工作人員稱,課程為輔修,課程也不會進行考試或考核,在相關內容審核方面不存在不恰當內容。(9月14日新京報)
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京劇同樣都是國粹。然而,中醫這些年沒少遭人質疑,其中不乏對其污名化。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針對浙江省的這一全國“首創”,也難免出現了褒貶不一的聲音。贊成者認為,弘揚傳統文化很好,中醫是有用之學,能鼓勵孩子養成順應四時的良好習慣。反對者則說,“中醫晦澀難懂,小學生能看懂學會?”“小升初在即,會不會加重孩子的課業負擔?”還有人表示,急救、性教育更是急需的課程。
筆者認為,中醫蘊含著中國悠久的醫學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傳統文化,不僅有利于中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影響。不過,我們還需從這些褒貶不一的聲音中吸取營養,不斷優化中醫進校園的路徑。具體來說,需念好“三字經”。
目標定位要“準”。2017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要求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知識,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不難看出,推動中醫文化進校園,不在于培養“小郎中”,而是讓這門國粹取得廣泛的受眾基礎,使古老的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好奇心中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同時,通過普及中醫基礎知識,也能讓孩子學會在身心和諧與順應四時中健康成長。
推進措施要“實”。事實上,對一些家長所擔心的問題,浙江有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務實之舉。比如,明確課程為輔修,不進行考試或考核,這符合國家要求,符合孩子成長規律,不會加重孩子的課業負擔;在課程設置上,教材由省里專門邀請相關專家統編,內容不涉及高深的知識;在課時安排上,全年36課時,基本每周一課,既讓孩子們得到知識拓展,也不會影響其他所謂的“主科”。至于師資力量,目前一些學校已經在物色老師,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教學方式要“活”。中醫文化進校園,興趣引導是關鍵。這不僅要求教材要淺顯易懂,也要求教學方式要靈活多樣。浙江此次在中醫教材編寫上進行了積極嘗試,比如有一章節的思考題是:《紅樓夢》里的林黛玉面色蒼白、弱不禁風,你認為她哪個臟器可能出了問題?在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上,也應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特點進行興趣引導,以激發孩子們來學習古人的中醫智慧,引導孩子們學會觀察和思考,了解中醫文化內涵,擴展自身視野。
只有念好“三字經”,才能讓中醫文化進校園的步伐穩一點,讓中醫文化課程的開展持續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