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召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公共必修課啟動會議。據了解,該公共必修課由傳統文化經典、傳統文化通識教育、傳統文化經史導讀和傳統技藝等模塊構成。北京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須完成40學時的公共必修課學習,到2020年底完成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員培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今年1月,*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就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進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中小學幼兒園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主陣地,教師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力軍。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成敗的關鍵。因此,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意義重大。
一則,通過培訓,可以使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更為精準的把握。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當下教師雖然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但實事求是地說,能夠真正全面、系統地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全準確領悟其精髓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通過培訓,不僅可以使教師全面、系統地把握傳統文化知識,更可以厘清傳統文化各個版塊、諸子百家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深刻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
二則,通過培訓,可以提升教師辨識糟粕、萃取精髓的能力。
中華五千年,文化千萬卷。歲月更迭,朝代變換,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影響,使得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藏有糟粕。就像倍受爭議的《弟子規》一樣,精華和糟粕并存于一體。通過培訓,可以使教師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汲取精華、辨其糟粕,引領學生,在揚棄中繼承,在踐行中光大,以保證中華文化傳承弘揚的正確方向。
中華傳統文化,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傳統文化培訓,可以讓教師在教學中更能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讓我們的學生在中華傳統文化光芒的沐浴下,*的滋養中,成長為不忘初心、勇于創新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