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完成量子點工業生產線的建設;2018年成為國內首家供貨商,保守營收5120萬元;2019年量子點材料的產能達到每年1噸,營收破1.3億元。”9月16日上午,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爭奪賽現場,廈門大學材料學院畢業生、玻爾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凱武的一席“豪言壯語”,把比賽帶入白熱化。
一家初創的實體經濟企業,何來如此強勁的市場信心和魄力?
“我國普通液晶顯示器已經無法滿足70%的用戶需求,采用OLED(非液晶技術)升級,需要徹底更換產業鏈,中國巨大液晶產能優勢不能被發揮,技術繁雜易導致良率極低。此外,全球僅一家大屏OLED供應商,產能嚴重不足。”陳凱武心中有數。
“你們的優勢在哪?作為實體經濟能否為民族品牌代言?國內其他競爭對手的技術難點在哪?”大賽評委、梧桐高創資本創始合伙人蔣楠連續拋出問題。
“國內競爭對手核心材料需要進口,價格高昂,或者性能不達標,尚處于研發當中。我們的技術優勢有三:材料核心指標超過國內競爭對手,有兩項首創技術,薄膜生產良率控制達到95%……”陳凱武見招拆招。
角逐金獎30強的119個參賽項目,都是從全國37萬個參賽項目的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的。關注行業痛點,解決瓶頸問題,讓他們搶占了“雙創”的先機。
作為第一個亮相的比賽團隊,寧波大學的創業項目“尚觀科技”致力于打造畜牧業智能化管理系統,基于生物耳標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曾有新聞報道,某地讓走私豬戴上假‘耳標’進入百姓餐桌,直接造成當地食品安全恐慌。”該團隊負責人徐鵬華瞄準偽造耳標騙取農業保險、破壞耳標騙取畜牧局補貼、克隆耳標繞開食品溯源監管三大市場痛點,設計研發不易被偽造的“耳標”,以最大限度保護農戶利益。
南京大學的“分子精準調控的吸波導磁材料及工業解決方案”,則將目光投向打破國外對該類材料的技術壟斷,克服了傳統鐵氧體吸波材料頻寬窄、易碎、加工成本高等缺陷。
帶隊教師、廈門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白華一直耐心地等在賽場外。“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鼓勵年輕人把創業目光更多投向實體經濟領域。”白華頗有感觸地說,大賽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專業舞臺和專業指導,帶給了創業團隊審視自我和規劃發展的機會,這些收獲比獲獎更寶貴。(本報記者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