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朋友圈被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實驗小學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的消息刷屏了。原來金東區實驗小學發出了一份《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實驗小學教師公約之作業篇》的公約。公約提到“認真批改作業,是每一位老師的基本職責!檢查作業是我學生的事,不是媽媽的事……從今天起,我們想改變‘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現狀,取消規定家長為孩子家庭作業簽字的要求”。(9月17日錢江晚報)
家庭作業,作為中小學生課外鞏固、深化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一直被不少中小學校所看重,也被更多的科任老師視為提分“法寶”。伴隨著升學競爭壓力的日趨增強,家庭作業也呈現出日益加重的趨勢。
為實現家庭作業效益最大化,讓學生盡可能地熟練掌握更多知識,一些學科教師開始“向外”挖掘教育資源。于是,“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就成為學科教師的理想助手。
兩廂情愿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為讓家長不產生怨言,“自覺”地參與到孩子的家庭作業中來,不少老師利用家長會、微信、QQ等方式不斷給家長“洗腦”,強調其要全程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否則,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甚至屬于“不合格家長”。
在這種責任綁架下,本應是學生的家庭作業卻成了“家長作業”的現象甚為普遍,城市中小學尤為“重災區”。偶有家長因工作忙沒時間輔導孩子作業導致作業沒按時完成的,家長就會被學科老師“請”入學校,接受“再教育”,直到自覺履行好自己“輔導孩子作業”的義務為止;偶有家長因一時疏忽而忘掉在孩子的作業、試卷上簽名,家長就會被當作“事故”的老師叫到學校傳達室補充簽名。幾輪下來,相信有如此經歷的家長,誰還敢對孩子的家庭作業,甚至可以說是自己的作業,馬虎從事?
這種拿學生的家庭作業當作“家長作業”的教育方式,看似調動了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積極性,有利于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然而,從長遠來看,這種“保姆式”的陪讀、陪學、監督、檢查孩子學習的做法,是在培養“失去思想”“長不大”的學習者,是在養育懶惰、強依賴性的下一代,是在豢養無責任意識、遇事推諉的“不稱職”的未來接班人。
我認為,“家長作業”的實質就是學校老師有意識地放棄、推卸、轉嫁自己的教育職責,是學校老師利用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高期待心理而模糊、混淆了家校責任。一句話,就是將原本該作為教育專業技術人員的老師所應承擔的檢查、批閱任務一股腦兒轉嫁給了家長,學科教師堂而皇之地成為“家長作業”的監工,甚至絲毫沒有顧忌、沒有理會過家長的煩惱與苦痛。
當意識到“家長作業”帶給孩子的不是成長而是傷害時,當家長已經應接不暇,甚至無可奈何之時,當教學實績靠責任推脫和轉嫁換來,靠太多家長過度參與換來,靠孩子們的學習辛酸換來時,身為教育者,是不是該深刻反思自身的教育行為呢?
基于此,我認為,學校方面取消檢查、糾錯、簽字等事無巨細的“家長作業”,強化了家長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份內職責,是厘清家校雙方責任、重建綠色健康的家校共育環境的必然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