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育教學通過課堂主渠道面向每一位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與水平,就要不斷革新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努力使思政課成為學生喜愛、“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
圍繞“主材”下功夫。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主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建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堅持不懈地傳播科學理論,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根本使命與職責。搞好思政課教育教學,教師要聚焦主體,鉆研基礎理論,把主材研究透徹明白,把教材體系轉化為自己的教案體系和鮮活的話語體系。如此,教師才能把科學理論講深講透。為幫助教師鉆研好“主材”,學校、學院、教研室堅持三級集體備課制度,組織教師每學期進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集體備課,*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精心選好“配料”。大餐能否吸引人,食材很重要,僅有主材還不夠,還須選好配料。教師講好思政課,在理論上下功夫是根本,還要在選用鮮活案例、準確史料、具體數據、典型例證、傳統文化精華、理論研究成果,特別是在發掘生動的社會實踐素材、事例等方面多下功夫。通過這些“配料”的運用,闡釋明白理論體系與基本原理,使學生更好地消化理論內容。利用專項經費,堅持組織教師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考察改革開放成果,吸收紅色文化資源,鼓勵參加培訓和學術交流,收集備課資料,把“活的現實”與“活的理論”結合起來。同時,在“配料”的選用上,發揮學生積極作用,讓他們參與動手,得到實踐的體驗鍛煉,達到對理論認知的升華。
照顧學生不同的“口味”。大餐需要根據不同人群,針對有差異的口味,才會受歡迎。“精神大餐”也要對“口味”,做到“色香味形”俱佳。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要考慮學生不同層面和專業的需要,舉辦馬克思主義大講堂和*學校,是面向廣大學生的教育教學。舉辦讀書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等社團,是對鉆研理論問題有更多興趣學生的有效輔導形式。根據不同課程和專業,設置專題教學,增加專業針對性,采用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習中的差異和疑點難點,聯系思想實際,做好闡釋啟發。信息化的時代,學生喜愛新媒體技術,思政課教育教學適應這種“口味”變化,線上線下相結合,探索開發吸引學生的“智慧課堂”,使教育教學更入心、接地氣。
把握教育教學的“火候”。在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把知識傳授與信仰樹立、理論教育與激情體驗相結合,在提高到課率、抬頭率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思想實際的變化,引導一批又一批學生追求真理,堅定“四個自信”,用“活的理論”去吸引、說服和感染學生,以理論之光點燃信仰火炬,進入理想的殿堂,和其他教師一起,引導學生實現成長成才,自覺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