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枯燥的標簽被貼在了高校思政課的臉譜上。因而,改變這一刻板印象,做到有情有義是順理成章的要求。何謂有情有義,如何做到有情有義,需要每一個思政課教師認真思考。
首先,做人的工作需要有情,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義。有情有義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實踐證明,凡是帶著感情講課的教師,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感官,更能夠通達學生的心靈。凡是照本宣科、枯燥呆板的教師,不但會讓學生昏昏欲睡,而且更易導致學生在厭倦這類教師教學的同時產生對思政課的抵觸情緒。
其次,做到有情有義的前提是真心真意、深情厚意和深明大義。真心真意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真心對待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一是真心對待所講授的內容,不僅知“道”,而且明理,更要信“道”。前者要求認識和把握學生成長規律,知道學生關心什么,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后者需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明確思政課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育思想,培養青年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深情厚意是在真心真意基礎上的提升。情感是有重量的,有薄情、深情之分。課堂上,有的教師甚至不去看學生眼睛,目中無人,是教育過程中的薄情;有的教師存在著混飯吃的職業心態,是對教師職業神圣屬性的薄情。深情則是濃濃的重重的教育之愛。古今中外,人類之所以一直堅守教師職業的神圣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使命是立德樹人,需要超越私情和私利,用教育之愛激揚學生的青春之火。在思政課中,深情源于大義。因而,深明大義就成為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品質。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大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者只有把握了理論的徹底性,才能具備理論自信;只有認清世界大勢和中國發展大勢,才能樹立起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只有懂得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義,才能樹立文化自信。今天的思政課課堂上,有的教師把課件設計得五光十色,把課堂經營得熱熱鬧鬧,但是卻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缺乏對人類命運的價值關懷,聽下來的感覺是有情無義。相反,有的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深厚,國史、黨史知識淵博,現實問題敏感度高,哪怕就是一支粉筆、一杯茶,也可以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做到了不僅有情有義,而且深情大義。比較后,更加感受到情和義的不可分割,深情和大義的重要性。
再其次,做到有情有義的根本是把握人本身。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目標,我們黨的教育目標是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山大學思政課就確立了立足教育進行教學的理念;2005方案以來,又從知識、價值和行動的統一中探索教育教學實效性,聚焦構建大思政體系。出發點就是把握人。
總之,有情有義的思政課不僅要有溫度,而且要有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