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來都把老師尊稱為“先生”,很早就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社會各界更把大學教師當作知識的化身、品格修養的典范,一直把大學看作是神圣的學術殿堂。在川大,絕大多數老師都能始終堅守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信念和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嚴謹盡責、教書育人,他們在各自的平凡崗位上為學校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面對當前社會的浮躁和功利,還是有個別老師對教師這個職業沒有敬畏之心、沒有尊重情懷,缺乏自省、自重和自律,缺少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大學老師”這個崗位是崇高和神圣的,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熱愛、去敬畏的。這份熱愛和敬畏源于教育事業本身的使命,源于我們肩負的教書育人責任,源于我們大學對老師嚴格的要求,也源于我們作為大學老師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熱愛和敬畏“大學老師”首先在于堅守理想信念。今年5月,*對優秀教師黃大年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教師要學習他的先進事跡和精神。我認為,黃大年精神的可貴之處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一個方面就是他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教書育人天職的堅守。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我理解這個“道”,就是正確的*核心價值理念之道,就是教書育人之道,就是為人處世之道。教師既要當好傳播學識的“經師”,更要當好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人師”。
熱愛和敬畏“大學老師”關鍵在于積累扎實學識。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但在當前的信息時代,一桶水的要求早已經不夠了,而是需要一片海洋,這就對我們每個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作為川大這樣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好老師,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學術研究作為基礎,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去應用知識、去創造知識,教會學生去思考問題、去想象創新;不僅要把本學科的知識、教材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更要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索相關學科的前沿動態,去培養學生多學科的知識面和探索未來的潛質與能力。
熱愛和敬畏“大學老師”重點在于堅守底線。做人要堅守底線,做老師更要堅守底線。對于大學老師來講,不僅要堅守法律底線、紀律底線和政策底線,更要堅守基本的學術道德底線。我們要嚴格按照學術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的學術科研活動,真正弄清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牢記學術道德紅線不可逾越、學術道德底線不可觸碰。我們寧可晚一點評職稱、慢一點出成果,也要靠自己的真努力、真功夫做真學問、真科研,守住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底線,兢兢業業教好書、踏踏實實做科研、勤勤懇懇育好人。
熱愛和敬畏“大學老師”根本體現在關愛學生。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一直認為,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在于愛心的傳遞,在于教與學的互動、在于情感的投入,就是要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我們對“大學老師”的熱愛和敬畏,歸根結底就體現在發自內心對每個學生的熱愛和敬畏。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關鍵在人才,關鍵要有一支品德高尚、學術卓越、教學優秀的一流師資隊伍。“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無論是校長、院長,還是博導、教授,只要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崗位,就意味著選擇了這項崇高的職業,就意味著選擇了一份責任和擔當,就必須傾注自己全部的知識、能力、智慧和情感,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始終以無限的忠誠、飽滿的激情永葆對“大學老師”的熱愛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