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起,教育部和財政部改革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在項目設置上,將送教下鄉培訓作為主要項目,要求各項目縣區分學科組建送培團隊,開展送教下鄉培訓,原則上同一鄉鎮同一學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
為規范送教下鄉培訓的實施工作,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送教下鄉培訓指南》,旨在推進各地做好送教下鄉培訓,切實推動培訓團隊深入課堂、現場指導,著力提升鄉村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指南》規定送教下鄉培訓的實施包括四個環節:診斷示范、研課磨課、成果展示、總結提升。結合幾年來的實施情況和成功經驗,我認為“國培計劃”的項目縣區需要對應四個環節,做實四個節點??練好教、議好教、展好教、提好教,要以每個節點的有效性提高送教下鄉培訓的實效性。
送教下鄉培訓,送給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不是講座和報告,而是課堂教學,這是焦點所在,其目標聚焦于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診斷示范環節重在“練教”,研課磨課環節重在“議教”,成果展示環節重在“展教”,總結提升環節重在是“提教”。
第一,練好教。區縣送培團隊需要將“診斷”作為“示范”的基礎和前提。可以說,“診斷”工作,即培訓團隊深入鄉村學校現場,通過課堂觀察、師生訪談、工具測評等方式進行診斷,找準鄉村教師課堂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相當于“備課”。備好課才能上好課,“示范”好必須靠“診斷”準。“示范”之前的工作除了“診斷”外,區縣送培團隊還必須進行“備課”,集體備與個人備相結合,針對發現的問題,澄明主題;選擇契合主題的課例;確定示范教學的方式(說課、上課、評課等),并進行精心設計。區縣應該為送培團隊搭建平臺,支撐他們練好教。
第二,議好教。《指南》要求,研課磨課環節由鄉村教師所在學校組織。但是,區縣送培團隊不應該置身事外。鄉村學校在研課磨課中的課例研討和課堂教學問題解決環節,會遇到一些自身難以破解的難題,這就需要送培團隊深度介入,進行幫助和指導。深度介入需要送培團隊在“議”上著力,研判難題的形成原因、提出難題的解決路徑、選擇恰當的指導方式、反思指導的不足之處,從而進行再一次的指導。議好教的過程,既是指導,更是研究。指導工作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也可以通過現場進行。“議”需要落實研究,即對難題載體(課堂教學)進行課例研究。
第三,展好教。成果展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果,二是展示。《指南》規定,在研課磨課環節,鄉村教師在送培團隊的現場指導后,需生成合格課、優質課、精品課。對于這些課的評價,應該由區縣送培團隊來進行,而不應該讓鄉村學校自己來評定。值得提醒的是,這些被展示的成果是聚焦診斷示范環節所確定的主題,沒有聚焦主題的不應納入成果。在成果展示環節,送培團隊要會同鄉村學校或研修片區開展階段性研修成果展示。“會同”涉及到誰是責任主體的問題,在這里,應該以送培團隊為主,不能僅僅“展示”而已,還需對成果進行持續跟進:議課評教。
第四,提好教。這個節點的工作,是區縣送培團隊在對成果持續跟進的基礎上進行的提煉、提升、提效。“提煉”方面,包括系統總結工作和生成、評定代表性成果,提煉、固化送教下鄉培訓工作制度機制、策略方法。“提升”方面,包括梳理經驗、反思問題和明確改進方向,即持續進行成果(課例)研究,幫助鄉村教師和送培團隊自身不斷提升能力。“提效”方面,一是指導鄉村學校和教師制定下一年度校本研修計劃和個人發展計劃,明確培訓任務;二是加工代表性成果,形成本土化培訓資源包,支持學校的校本研修和鄉村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提高培訓績效。
“國培計劃”送教下鄉培訓要想切實發揮區縣送培團隊的示范引領作用,確保培訓績效,區縣送培團隊必須認真履行《指南》規定的所有職責,聚力于教,做實練好教、議好教、展好教和提好教四個節點。否則,任何一個節點的薄弱或缺失,將會導致送教下鄉培訓的劣質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