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教師黃超怎么也沒想到,因為在網絡上直播課堂教學,自己一夜間成了“網紅”,迎接他的雖然有鮮花和掌聲,但也有很多網友的爭議。(9月25日中國青年報)
從爭議的內容來看,對直播課堂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質疑:一是直播會泄露孩子信息,帶來安全隱患;二是通過直播課堂能借機斂財。正是基于這兩點爭議,校方緊急叫停了該老師直播課堂的行為。
但從該老師自己的陳述來看,其借機斂財的可能性不大。因為3次直播獲得的禮物兌換成現金共12元,其中貢獻最大的“土豪”是同一課題組的一位同事。且從學校的聲明來看,認為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該老師并不具有借機斂財的主觀私念。我認為,課堂直播被叫停,關鍵還在于操作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尚待進一步解決。
一是要厘清直播課堂的權益歸屬。學校是教師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必要平臺。教師在學校這一特定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勞動、教學成果是其依托學校這個平臺所產生的職務行為和結果,帶有很強的集體屬性而非私人財產,其勞動成果受益對象應該是學生。換句話說,教師在其崗位上的課堂教學勞動及其成果,雖是自己創造的,但非自己所有,從某種程度上講,課堂教學已被學校和授課對象“買斷”,系學校和授課對象“版權所有”。因此,不宜在未經校方和學生及其家長同意的前提下將課堂教學實況借由互聯網平臺公之于世,獲取利益。
二是要明確直播課堂的受眾范圍。如前所述,老師擅自將課堂教學實況放到互聯網上,是對學生及其家長乃至學校權益的變相侵犯。雖然學校教育帶有公益屬性,但這種公益屬性又有一定的范圍限制,往往指向在該校就讀的學生群體,而非全體社會公眾。而且,如果由直播課堂而產生的新收益被老師據為己有,則老師難免有瓜田李下之窘境。
另外,從保護孩子隱私和安全的角度考慮,大白于天下的直播課堂教學也可能會觸碰到孩子的安全和權益。如果將直播課堂限定在一定范圍內,比如,只有學生及其家長有權限觀看,將有可能化解這一矛盾。當然,如果征得各方同意,有條件地擴大直播受眾范圍,將會符合當下“共享”這一理念,使更多人受益也無妨。
三是要健全直播課堂的制度保障。從發展趨勢來看,直播課堂有利于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值得進一步探索。目前,教育部已經面向農村地區實施同步課堂,利用直播技術解決農村地區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在落實的過程中,需要相應的配套制度保障。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紹青指出,“教育系統應該主動作為,建立支持保障隊伍,對教師的創新方案有一定的審定制度以及相關的技術保障,這樣才能讓家校互動真正落到實處”。對于具備直播條件的教師,校方可以考慮出臺相應的直播管理制度、權益分配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加強對直播課堂的規范、引導和安保,使這種個人自發行為變為一種制度化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