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華職業教育社與唐山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17職業教育與城市發展高層對話會”在唐山市舉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陳昌智出席并作了主旨發言。陳昌智指出,職業教育要由以學歷教育為主向學歷與非學歷并重轉變,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更好地服務城市轉型發展。
早在100多年前,我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開拓者黃炎培先生就提出了大職教思想,倡導職業學校開放辦學。當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界的共識,各職業學校在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上也作了大量探索。但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依然不夠完善,封閉辦學、封閉教學仍是當前職業院校的一大弊端。所以,在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建設大背景下,探討職業教育改革的具體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導致了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進程。據了解,大約2.2億的農民工常年在城市工作,戶籍卻在農村,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城鎮化率相差16.1個百分點。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共有農村貧困人口7000多萬人,相當于歐洲一個較大國家的人口。這些都是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社會環境。
在這種條件下,職業教育應該采用什么樣的辦學方式和教學方式,是一個帶有方向性的根本問題。據統計,在2.2億進城農民工中,70%只具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沒有受過系統的職業訓練。以每年培訓2000萬人計算,完成現有農民工的輪訓就需要十多年的時間,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對于農民工和農村貧困人口而言,進入職業院校脫產學習幾年時間是很不現實的。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靈活性職業培訓,由學歷教育為主轉為學歷教育與在崗培訓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否則,職業教育就會脫離于社會經濟發展之外,更談不上產教融合。
我國企業技能人才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現實問題。上世紀通過企業技校培養的技術工人經過幾次調整,相當一部分已經離開工作崗位,新一代技術工人的技能水平多數處于初級和中級水平,導致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解決“技工荒”問題,根本途徑無非有兩條: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年輕職工的技能逐步積累,自然成長為經驗豐富的高技能人才,實現“存量放大”;二是建立企業內部培訓制度,以學徒制的方式為企業培養具有較高起點的新生代技術工人,實現“增量優化”。
*《關于制定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這與早年黃炎培大職業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為此,在企業建立完善的培訓機構和素質優良的培訓技師隊伍,是當前企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校企合作的實質是獨立性職業院校與企業培訓機構的分工合作,分工是前提,合作是手段。這種分工與合作,是一種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基礎性和根本性的社會化分工,應該通過國家法律法規來調控。但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法是1996年開始實施的,20多年來一直沒有修訂。由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發展動力正在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企業對員工的需求已經由廉價勞動力為主轉為高技能人才為主,修訂職業教育法已是大勢所趨。
鑒于此,當前應該通過國家立法和政府規章盡快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規定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重要功能,將農民工培訓和扶貧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二是明確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分工,規定企業應該擔負的職業教育責任;三是明確企業師傅和學徒的法律地位,保障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