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四川一高校在剛一結束為期一個月的軍訓生活之后,又將大一新生全部帶到一塊農田中,組織學生拿起各類農具,在田間地頭體驗挖地、鋤草、播種等農活,以此感受勞動生活。這是該校對大一新生開設的入學第一課,即勞動教育課。
據悉,這是該校多年來堅守的傳統和慣例。這種別具一格的第一課,著實讓人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時下,這樣的活動即使在廣大農村中小學校里也早已不見了。學校勞動課也似乎是昨日黃花了,學校很少組織學生體驗。
筆者認為,很多學校放棄勞動教育課,不重視學生勞動教育的認識、思維及現狀,已嚴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健康良好發展。因此,新形勢下,勞動教育課決不能消弱,還應進一步加強。
首先,勞動教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改革都是一個舍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揚棄過程,教育改革也不例外。2015年7月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課的應有地位予以肯定,并將其提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的有效途徑”來認識和理解。通過這一主旨精神,我們可以看出勞動教育課依然是現階段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其次,時代變革,雖然很多孩子不再分攤家庭謀生發展的體力勞動,但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思想觀念不可或缺。在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即便是在偏僻的農村,也較少有孩子上山、下地幫助做農活兒。甚至是一般的家務活兒,也很少讓孩子去做。早先受人羨崇的“木瓦匠”等職業,現在也早已時過境遷,找個青年學徒都無人接應,由于家庭和社會對這些職業的不重視,導致孩子也無心去專注這些勞動及其價值。這樣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限制人才培養和社會的發展。
再次,家長要切記,勞動是孩子立世從業之本。在“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的啟示下,家長普遍重視自己孩子的讀書和在校學習成績。一些家長對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如洗衣、做飯、清理衛生等寧肯自己做也不愿或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做。長此以往,使得很多孩子即使長大后還離不開父母的羽翼,不能獨立自主。
筆者認為,欲求還原勞動教育的本意和初衷,重要的還在于引起學校和家庭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常言說,“儉以養德,勤以補拙”。勤于勞動的價值觀會使一個人更加精神,也會給孩子帶來行動上的自覺。
軍訓過后的第一課,不應僅僅是報道中四川高校的“單打獨斗”,而應成為更多學校的普遍行為,也不僅僅限于開學后的第一課,而應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