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等新技術逐步廣泛應用,經濟社會各行業信息化步伐不斷加快,社會整體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將“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作為“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其重點工作之一。其中,做好深度融合工作包括智慧校園建設在內,即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智慧校園,綜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
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了八項主要任務,其中第八項任務是“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從服務教育自身拓展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教育信息化要在“一帶一路”“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精準扶貧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作用。
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指出: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的創新發展,從而帶動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已成為信息時代的必然趨勢。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當代教師必須要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能有質量地生存在智慧城市、智慧校園、智慧課堂之中。擁抱智慧教育,是教師的專業態度,也是生存方式,教師不應該(也無法)拒絕和抵抗智慧教育。
不久前,在2017年“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管理者高級研修班上,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精解》報告中指出,推行智慧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教學論的再造、教師角色改變、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智慧教育評估、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和教育文化革新等。他認為,教師需要在智慧教育中體現四種核心角色:思維教學設計師、創客教育教練員、學習數據分析師、學習冰山潛航員,而這四種角色的培養和形成也將成為智慧教師發展的創新路徑。
從聆聽專家的報告、信息化學校案例解析、體驗STEM課程以及對有關研究成果的跟進和研讀中,我發現智慧教育的理論前瞻精深,智慧校園的建設也亟需政府力推和專家支持,智慧課堂的實踐需要專業、精準的指導;教師培訓工作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不論是教師智慧教育理念的建立、智慧教學法(差異化教學、個性學習、協作學習、群智學習、入境學習、泛在學習等)的掌握,還是智慧環境(智慧終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智慧實驗室、創客空間、智慧教育云等)的使用還是智慧評估(基于數據,全程化,多元化,多維度,主體化,可視化,以評促學、以評促發展)的實現,這些都離不開對廣大教師的培養和培訓。
教師是教育體系中最為能動、最為活躍的因素,無論是為了應對社會發展的外在要求,還是適應教育形態變化的內生趨向,教師都應該是實現智慧教育目標的關鍵。推進智慧教育,必須關注教師發展及教師能力建設問題。因此,“智慧教育”必定成為新時期教師教育的重要主題,無疑更需要“智慧”地進行在職教師培訓:是智慧教育理念下,基于智慧環境的,用智慧教學法和智慧評估的培訓,而不是既往培訓那樣的教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