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校考慮外出開展教學時,最傷腦筋的是“去哪兒”的問題??各地教育資源有哪些?主題特色是什么?交通情況如何?
剛剛過去的兩個月,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帶著這些問題,走訪調研了浙江省8個地級市的104個黨建現場教學備選點。以“紅色教育”和“改革創新”兩大主題,通過采訪當地黨史專家、紅色后代、革命建設親歷者,對備選點進行評估。浙江大學師生正在著手編寫一本該校研究生黨建現場教學基地指導手冊和一套特色黨建課程教案,準備推薦給浙大500余個研究生黨支部使用。
位于浙江紹興上虞的浙東新四軍北撤會議舊址,由三間平房組成,粉墻黛瓦,典型的江南庭院風格建筑。屋內,木質的桌椅和杯盤碗碟還保持著“開會時”的狀態。浙大馬克思主義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沈丹和同伴們走進這里,不僅回顧過去那段歷史,更多的是想著如何將這里的故事講給更多的浙大人。
帶路的老人是當地一位革命后代,老人告訴他們,為了爭取和平,*主動撤出根據地,便有了浙東新四軍北撤這一歷史事件。
“我們對這塊年輕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具有無限的熱愛,對于浙東的父老兄弟姐妹具有真正骨肉之情……”當讀到浙東新四軍北撤時發表的《忍痛告別浙東父老兄弟姐妹書》時,字字句句都令沈丹感慨不已。
“其實在學校的黨支部活動中,我們也常常備課講微黨課。”沈丹說,“調研采寫是對微黨課的放大,這一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去分析、聯系實踐。”
通過走訪、挖掘備選點背后的人和事,教案編寫的素材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鮮活。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學院還專門請青年教師指導學生。目前,教案已經制作70篇,逾23萬字。
黨建現場教學備選點如何挑選?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胡堅對此傾注了大量心力,除了系統篩選原有紅色革命基地外,還將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浙江的生動實踐,作為本次尋訪的重要內容。
中國義烏小商品市場總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經營商位約4.5萬個。調研前,學生們主動聯系了義烏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規劃了一條現場教學的路線。
從國際商貿城一區出發,到二區小商品市場陳列館,再到五區進口商品館,這一路,學生們感受并記錄了義烏“雞毛換糖”“興商建市”“一帶一路”“鋼鐵駝隊”的歷史沿革。此外,他們在調研表上還明確了各個教學備選點的開放時間、票務信息、講解服務、周邊飲食、交通方式等。
“如何增強思政教育的創新力度,其中一項我認為就是加強教育供給側改革。”浙江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陳凱旋介紹,通過完成對104個備選點的調研,學校將在一些地方掛牌成立“浙大研究生黨建現場教學基地”。
走訪中也有意外的發現,負責調研寧波?桐廬一線的浙大2016級碩士研究生呂霄發現,有些地方的紅色基地因為人跡罕至而年久失修。于是,調研團就給自己增加了一項工作,匯總相關情況寫成調研報告,向有關部門提出修繕和利用建議。“更好地保護紅色資源,讓歷史照亮現實,是我們浙大人的責任。”呂霄說。
浙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徐曉霞透露,接下來師生們還將完成尚未走訪的3個地級市尋訪任務,使本次黨建現場教學備選點走訪覆蓋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