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職業技術學校教職工在進行拔河比賽。(資料圖片)
■砥礪奮進的五年?神州看教育32
“人就住在地窩子里,上面搭個棚,風一吹,棚子上的沙子‘嘩嘩’往下掉……”這是60多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起步時候的樣子。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42團中學年輕教師王彥紅日前參觀軍墾博物館后感慨道:“難以想象,老師、學生當年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上課的。”
“一業得成功,百業自興旺。”兵團人鑄劍為犁,既改造大漠建綠洲,也春風化雨,耕耘杏壇育人才。“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始終貫穿兵團人“教育戍邊”的誓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認真貫徹落實*治疆方略和對兵團的定位要求,把教育作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治本之策,采取切實有力措施,推動兵團教育取得新的突破。
精打細算,“小財政”辦好“大教育”
“兵團職工群眾可以忍受惡劣的自然環境,但是不能容忍低質量的教育。教育是影響職工隊伍是否穩定的因素之一,沒有穩定的職工隊伍,就談不上兵團的穩定,談不上邊防的穩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黎興平說,辦好教育是兵團事業拴心留人、聚集人口的重要方式,用“小財政”也要辦出兵團“大教育”,增強兵團人的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累計投入23.15億元改善辦學條件,并調整實現兵團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時間表,從原來的2020年提前到了2018年,169個團場和38所兵師直屬學校通過義務教育初步均衡評估認定,占規劃的96.73%,基本完成義務教育初步均衡發展任務。
第十師北屯市185團中學就是通過義務教育初步均衡評估認定的團場學校之一。185團地處中哈邊境第一線,是兵團最西北的一個團場。團場自然環境惡劣,冬季嚴寒多風雪,春季多風沙,夏季蚊蟲肆虐,是世界四大蚊蟲聚集地之一。
“在蚊蟲最多的六七月份,全校師生必須蒙面上課。”185團中學校長常蘇坤說。,學校修建了標準化的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和室內活動室,結束了一到冬天就無法上體育課、一上體育課就塵土飛揚的困境。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也改變了這所邊境學校的面貌。“學校實現了寬帶接入,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100%,老師們的信息化意識和能力都增強了,雖然地處偏遠,但我們也能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常蘇坤說,雖然自然條件艱苦,但學校保持著較高的教學質量,藝體教育、科技實踐活動蓬勃開展,連續兩次被評為兵團“十佳創新學校”。
第十師北屯市小紅花幼兒園20多年前是一家企業的下屬托兒所,僅有兩名教師和17名幼兒,規模小、條件差。近幾年,第十師北屯市投入資金對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進行改造,配備了一流的設備。如今的小紅花幼兒園已經是省級示范幼兒園了。
第十師北屯市教育局督學彭鳳麗介紹,近3年來,北屯市投入1000多萬元,教育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最美的環境在學校、團場城鎮化建設的亮點在學校、最安全的建筑在學校、家長最放心的地方是學校的教育目標基本實現。”
“兵團人不僅辦好自己的教育,還著力推進兵地教育深入融合,發揮兵團‘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的作用。”黎興平說。
第二師鐵門關市華山中學是兵團教育名校,若羌縣中學是自治區當地的薄弱學校。,華山中學結對幫扶若羌中學,成立新疆首個兵地教育融合發展聯盟。在華山中學幫扶下,若羌中學教學質量大幅提升,流失的學生又回來了。如今,這種模式成為兵地教育融合發展的典范,在兵團和地方得到推廣,兵團學校和地方結對幫扶學校已達105所,有力助推了兵地教育事業共同發展。
2017年,兵團中小學、幼兒園就近招收自治區地方學校在校生7.44萬人,比2015年增長19.69%。
開拓進取,“荒地”上起學校
很多兵團學校地處偏遠,辦學條件差。但是,兵團人充分發揮老一輩屯墾戍邊的精神,在有限的條件下努力辦好教育。
2017年8月,因北屯市城市規劃建設,幾所學校進行校址置換,北屯職業技術學校搬到北屯中學的校址。從郊區搬到了城區,學校面積雖然擴大了,但沒有實訓室,無法滿足職業教育的需求。這成為擺在該校校長王英面前的一道難題。眼看9月就要開學了,怎么辦?
“我們兵團人沒有等靠要的思想,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英說,食堂面積大,那就把食堂改造成汽修實訓室。為了把汽車噴漆設備運進食堂,食堂地面整體向下挖了一米。室內地下跑道,鏟掉地膠,搬進玉石加工設備和數控機床,改裝成了工藝美術實訓室和機電實訓室。沒有食堂,就把多余的教室改造成食堂。整個改造工程用了一周時間,學校準時開學了。
在條件更艱苦的團場學校,如何吸引人才、留住年輕骨干教師、提升教師隊伍質量,一直考驗著兵團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近年來,兵團共招聘特崗教師8668名,從2017年起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赴南疆團場中小學及雙語幼兒園開展支教活動,有效緩解了團場特別是南疆團場幼兒園、中小學師資短缺的問題。
為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兵團組織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培計劃”、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和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每年培訓各類教師1.5萬余人。
“我們每年都選派百余名教師到蘭州、鄭州、南京等地觀摩學習,也邀請名校的專家和骨干教師來學校指導培訓。”第十師北屯市中學校長王建新說,“我們還充分利用黑龍江援疆教師帶來的課題,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
北屯市職業技術學校充分利用對口援疆資源培養“雙師型”教師。據王英介紹,已有6名“雙師型”援疆教師在學校任教,“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把好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帶到了學校。學校還以‘四地五師’合作為契機,與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每年互派教師協議。這些舉措極大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此外,兵團爭取中央專項公益金“勵耕計劃”和幼兒教師資助項目,對23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小學教師、中職教師和幼兒教師每人資助1萬元,出臺措施激勵廣大教師扎根團場。
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兵”的意識
鏗鏘的步伐、響亮的口號、飄揚的旗幟……這是第十師北屯市高級中學每天上午的大課間拉練上發生的場景。從高一新生軍訓起,北屯高中的每一名學生每天都要利用大課間拉練1.5公里。“我們是兵團的學校,‘兵’的意識融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環節中,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意志力、品質和樹立純正校風都有積極作用。”北屯高中校長徐金生說。
兵團90%以上的中小學都建立了少年軍校,“兵”的意識在兵團學校德育中非常突出,每年9月開學初統一組織大中小學生進行為期1?2周的軍訓,既學習國防知識、軍事技術、交通法規知識,又增強了組織紀律性、鍛煉了品格、培養了吃苦耐勞精神。兵團的軍墾博物館、周恩來總理紀念館、軍墾第一犁、師史、團史展覽室等都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十四師昆玉市47團中學結合當地老紅軍多、軍旅文化資源豐富的實際,對學生開展“我是光榮的沙海新兵”教育,逐步養成“兵”的內務衛生習慣,把學生的宿舍打造成少年軍校的“兵營”,養成“兵”的就餐習慣,分年級進行“兵”的軍事訓練和列隊表演,開展兵器知識、軍旅歌曲、國防知識等競賽。
除了培養學生“兵”的意識教育,兵團也大力開展體育和美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學校美育和體育教學質量。
第三師圖木舒克市53團二中的口琴特色教育成為該校素質教育的一個突破口。學校口琴教育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成為學校發展的特色,獲得廣泛贊譽。
《草原小姐妹》《走黑馬》,這些民族舞蹈走進了兵團學校的校園,不少學校美術月月有展覽、足球月月有比賽。
187團中學雖然地處邊境,但卻積極進行課程改革,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音體美選課走班制度。學校開設了舞蹈、聲樂、足球、速滑、素描等10多個音體美課程,還成立了交響樂團。“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在音體美課上找到自己的興趣,成為一項終身的樂趣。”校長魯天波說。
一些缺乏音體美教師和資金的團場學校,也想方設法開展第二課堂。42團中學就把科技創新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該校科技輔導員顧聰說,學校組建了發明興趣活動小組,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師里、兵團、全國的科技創新比賽,讓學生在大賽中增長見識、提升能力。
顧聰和學生們的科技發明創造往往來自于團場生活。“簡易剝殼機”是為了解決棉桃殼難剝的問題,獲得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發明類一等獎,“能防盜的大巴車后備箱”“防忘插拔鑰匙的門鎖”獲得兵團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輸液報警掛鉤”獲得兵團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處基層和邊境的團場學校,在有限的條件下充分發揮兵團人艱苦創業的精神,努力辦好讓團場職工滿意的教育,著力培養人才,走出了一條艱苦地區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