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競爭本質上是教育質量的競爭。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走內涵發展道路,提升教育質量,建設教育強國,推進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將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生命線,也將是我國教育研究的主戰場!苯裉,在教育科學出版社《讓十三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十八大以來教育質量提升的成就與經驗》出版研討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殷長春說。
據悉,《讓十三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十八大以來教育質量提升的成就與經驗》是教育部課題“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經驗”的研究成果之一,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田慧生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鄧友超共同主編,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讓十三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十八大以來教育質量提升的成就與經驗》主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鄧友超介紹,該書立足學術研究的視野和方法,以大量事實和數據為支撐,從多學科視角出發,采用理論思辨、文獻分析、國際比較、統計分析等方法,剖析教育質量的內涵,系統闡釋教育質量提升的外在表現。在系統收集、整理和分析國內外與教育質量提升密切相關的指標體系及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制定分析了適用于我國的教育質量分析框架,將教育質量分析的基本維度確定為學生發展、質量標準、課程改革、教師隊伍和教育環境五個方面。在叢書的編寫過程中做到了有依據、有邊界、有共識。
據介紹,《讓十三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十八大以來教育質量提升的成就與經驗》總體分析了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教育質量提升方面采取的重大舉措,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形成的寶貴經驗。不僅明確了我國在世界教育發展中的國際定位,還對我國各級各類教育質量進行專題分析,進而探索未來我國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策略與路徑。整個研究立足國際前沿,關注中國問題,重事實,講證據,使用數據合理,形成了諸多有建設性的結論,在教育質量提升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上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社長鄭豪杰說,書中介紹的十八大以來教育質量能提升的成就和經驗,充分反映了十八大以來教育戰線深入學關于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取得的重大成果。過去五年教育質量提升的成就和經驗,是在*教育思想指引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面,是*教育思想的詮釋、注解和展開。
北京師范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說: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質量是教育的根本,沒有質量的教育等于沒有教育,抓教育質量是根本。十八大以來,明確了立德樹人是我們的根本任務。談教育質量首先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
顧明遠先生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和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就是讓我們的學生能夠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價值、有本領,將來能夠過上有尊嚴、幸福的生活。生命的價值就是對別人、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
顧明遠先生說,立德樹人的載體是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要把課堂教學搞好,培養目標在課堂。要防止培訓機構“綁架”學校教育。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執行主編李立國教授說,教育發展與教育質量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巨大幫助。向學校要質量、課程改革推進教育質量、用評價引導質量……這些經驗是中國教育質量提升的綜合方案,不但對中國未來教育質量提升有幫助,也對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怎么提高質量、怎么提高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怎么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核心位置有幫助。把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質量提升的重大舉措和經驗梳理出來,非常有價值,在教育質量提升和教育發展方面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