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全員運動會進行中。圖為學生在“投籃”。吳鳴攝
“做最閃亮的自己。”剛結束的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拱宸中學校運動會上,這句話成為學生耳熟能詳的一個標語。學生無論是否有體育特長、高矮胖瘦,都能在運動會上爭得一試身手的機會。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拱墅區中小學派出的200名普通學生,在近萬名觀眾面前,進行了精彩的足球、籃球、排球球技表演。表演獲得各界好評,并引發諸多各地學校體育工作者前往參觀、學習。而這背后,是拱墅區“走向操場,在運動場上實現終身體育”的理念之變。
運動會入場式引發的變革
拱墅區現有公辦中小學校34所,在校中小學生3萬多人(不包括民辦學校)。六年前,拱墅區專職體育教師只有98人,有180多位非體育專業的學科教師兼上小學體育課,學生體育課時不能保證,課外鍛練時間隨意被挪用,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競技體育運動水平一直處于杭州市城區的低谷。
2012年拱墅區學生運動會,照例是各校選派運動員入場。一圈走下來,引發業內人士思考:今后能不能讓普通學生進場展示?
這個問號直擊該區體育教育的痛點:個別學生的精英化訓練,忽略了全體學生的體育鍛煉。
為此,拱墅區教育局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和運動競賽成績納入學校目標績效管理,區域實行體質健康統一抽測排名,績效考核所占比重超過文化學科,確保學校體育活動時間得到保證。同年,三大球比賽也在該區全面恢復。
然而,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體育教師的專項技能不能正常發揮,學校、家長、學生為測試而鍛煉,體育活動普遍缺少樂趣和多樣性,又讓學校體育陷入了另一個困局。
于是,拱墅區鼓勵各校讓每位學生掌握一兩項體育運動技能,以興趣帶動體育,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和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聽說要體育全員化,有的學校就表現出了畏難情緒。這說明大家習慣了幾十年的體育教學,要改革起來難度很大。”該區體育教研員徐敏說。
拱墅區沒有因此停止腳步。2015年,該區加入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全面實施區域“學校體育綜合改革”三年推進計劃,“一校一品”進入了新常態。作為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浙江省唯一實驗區,該區目前有27所中小學校成為聯盟的實驗校。
“一校一品”叩開運動之門
在啟航中學,新入學的初一新生每人都會在領到書本的同時領到一個足球。就是說,中學三年,他們將與“球”為伴。
該校校長蔣海明介紹說,“一校一品”足球特色列入了學校的整體規劃,從校長到年級到學科教師層層分解任務。“不懂球、不玩球的老師,在我們學校很吃不開。”
該校堅持每天安排半小時大課間陽光體育運動,每周各年級上一節足球課,每月開展針對不同年級的小型專項比賽,每年分年級進行“大力神杯”足球聯賽。如今,該校學生1133人,足球運動參與率100%。
“參加運動后,女兒臉色更好了,回到家她吃得香睡得好,身體素質一天比一天強,人也變得更陽光自信了。”學生家長王賽霞說。
拱宸中學人人都是排球小將。在該校操場上記者看到,學生們正在一個個特殊的器械前做著排球的傳、發、扣、墊等動作,為了分解訓練這些項目,學校體育老師自己畫圖紙,親手做出了“墊球入筐”等器械。合作墊球入筐、鞭打球入筐、滾翻接發球等趣味比賽應運而生。
“很多學生小學時沒接觸過排球,普及排球很有難度。但基于學校過半體育老師有排球專長,且學生問卷調查表明對排球認同度較高,我們決心填補排球運動特色的空白。”校長鄭明華說。
除了每周一節的排球課,學校還組建了班級排球隊,培育專業校排球隊。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陌生到迷戀,排球成了他們離不開的伙伴。更讓學校感到欣喜的是,現在,學校不僅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為了應付中考而進行枯燥訓練,而且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測試成績都高于過去。對比幾年來開展排球運動的變化,鄭明華說,排球運動在校園里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
幾年來,隨著“一校一品”的開展,拱墅區的特色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新城實驗小學的籃球,北秀小學的花樣跳繩,建新小學、文暉中學的羽毛球,教科院附小、人民小學的民間民族傳統體育等。據統計,該區27所學校,有5個傳統體育項目、7個新興體育項目、2個民間體育項目,幾乎涵蓋了學校體育的方方面面。
僅靠學校自身的力量,很難把特色做起來,為此,該區采取一系列舉措力推“一校一品”工程:如中小學校要按照不少于學校年度日常公用經費總額10%的比例,專項用于學校體育工作;人事招聘向體育教師傾斜,每年都有幾十名不同專業程度的體育教師充實到體育教師隊伍中;初中實現100%專業化教學,小學保證每個班都能配備專業體育老師,專業教師授課率達到90%以上,研究生學歷體育教師占比達24%。
課程化成改革的重要抓手
拱墅區體育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各校精心構建的體育課程。目前,拱墅區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由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兩部分學習內容組成。其中,基礎課程學習內容包括田徑、體操(技巧、單杠、徒手體操)、武術、足球、以及區域學校開展的“一校一品”和另選一項球類;拓展課程開設有傳統體育球類項目、新興球類項目(如軟壘、旱地冰球、橄欖球、三門球、手球、網球)、競技健美操、瑜伽、武術、民間體育等。基礎課程實施必須在體育課教學中完成,且涉及每名學生,同時要在區域內接受教學質量監測。拓展課程是學生自選,不占用體育課時,各校編寫專門的課程綱要。
依托課程的實施,2014至2017年拱墅區義務教育段學生的體質健康合格率由97.7%提高到98.6%,優秀率從44.4%提高到52.8%,不合格率從2.26%下降到了1.5%,部分學校優秀率超過75%。與此同時,體育活動催生出的體育文化萌發出蓬勃的生機。
在啟航中學的一堵墻上,掛滿了每個班級足球隊的“隊徽”,這不只是賽場上的一個標志,更是學生心目中班級精神的圖騰。初三(9)班的隊徽,是一個足球在中間,頭頂皇冠,兩邊插上翅膀,這寓意著對冠軍的憧憬和夢想。
設計人張月圓說,她原本對足球一竅不通,但在一節節足球課的熏陶和隊友們的感染下,用她手中的畫筆描繪出了心目中的這項運動。
“等這些孩子今后畢業了,不大能記得原先做過的題目,而設計隊徽的事兒將會銘記一生。”蔣海明說。
長陽小學的足球運動已拓寬到跨學科的教學,語文課講解足球文化,科學課分析足球器材,數學課丈量場地,還有和其他學科一一對應的隊歌、球歌、足球評論員、小裁判培養等,足球文化牽一發而動全身。
志愿陪伴孩子參加第十三屆學生運動會開閉幕式練習的陳儀琳家長說,孩子今年讀初三,擔心因為參加學生運動會演出練習而影響學業,“最終我被孩子的堅持以及她滿滿的集體榮譽感說服了”。
“這既是體育精神的力量,也是體育文化的力量。在參與體育的過程中,學生們提高了技能,增強了體質,完善了人格,將愛國心、集體榮譽融入學習中,把感恩、堅持的精神品質發揚光大。孩子們在運動中學到什么,將來也一定會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得到體現。”徐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