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由國會參眾兩院聯袂通過決議并發表聲明,“譴責近期的夏洛茨維爾暴力事件,反對一切形式的仇恨、偏執和種族主義”。今夏,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的種族騷亂及其愈演愈烈的余波不僅震蕩美國朝野,而且震驚國際社會,甚而震動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如何通過現象看本質,于留學與游學的華夏學子而言,不啻為生動而刻骨銘心的一課。
觸摸大學的真正靈魂
事發的夏洛茨維爾雖為小城,卻是教育圣地。弗吉尼亞大學便坐落于此。學期內,這座常住居民還不到5萬人的小城容納兩萬余名學生。該校為美國史上第一所獨立于教會的大學,開辦近200年來,始終執公立高校之牛耳。該校校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學子留學游學所向往。
然而,就在這份世界遺產的圣地上,8月11?12日夜間,數百名白人至上主義者舉著火炬瘋狂叫囂頗具納粹色彩的“鮮血與國土”口號。以弗吉尼亞大學師生為主的左翼勢力當即絕地反擊。這場對抗留下的“傷疤”,18日新生報到日之際,依然難以抹去。
留學游學,固然以學為重。但唯有觸摸大學之魂,方才留或游有所學。把讀懂大學視作一門課程,這堂課是實地授受,所處的實景并不僅限于校園景觀,而更在于名校身處的現實。就是說,在課程設計上,應盡可能把留學游學這種形式跟時事這項內容相結合。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可學有所得。
觸摸大學的終極價值
留學游學,學的是大學的終極價值。大學以改造社會并推進文明為終極價值。因捍衛并弘揚民主、科學、自由等全球共同價值,大學被奉為人類精神的殿堂。故而,大學是左翼力量的堡壘,是先進思想的搖籃,是革命運動的源頭。
此次騷亂向世人宣告,在號稱民主典范的美國,種族主義與極端主義陰魂不散,伺機借尸還魂。黑白種族對立是美國社會最大的死穴。面對美國社會這個最大事實,大學唯有旗幟鮮明地針鋒相對。弗吉尼亞大學校訓是“我為之付出一切”。為捍衛并弘揚人類共同價值,只能讓所有與之背道而馳的觀念無處遁形。即便身為右翼勢力后備力量的美國高校共和黨人全國委員會,事后亦急于發表聲明,責成持白人至上主義意識形態的各級組織負責人辭職。
觸摸大學的根本使命
留學游學,學的是大學的根本使命。大學以求真為根本使命。弗吉尼亞大學,當地人親切地喚作“杰斐遜學校”,因為該校由美國第三任總統、“開國三杰”之一的托馬斯?杰斐遜于1819年創建。杰斐遜在古稀之年做出毀家辦學之壯舉,并提出:“這所大學將以人類思想的無限自由為基礎。”
作為美國推行義務初等教育第一人,杰斐遜認為,教育乃公共事業,必須澤被全體人民。然而,“自耕農”(農場主)出身的杰斐遜把“人民”絕對抽象化,制造一個共和國想象??有產者利益聯盟,由此徹底厭棄并拋棄無產者,視其為“牲口”“白癡”“群氓”。教育僅為新興資產階級借由知識實現代際自我復制的工具。
盡管以馬丁?路德?金為代表的人權斗士用鮮血換來的《民權法》及其平權政策已實施半個世紀,美國各高校招生亦紛紛向少數族裔傾斜,這種做法卻最終淪為眾矢之的??種族配額,校園多元化依然如鏡中月。今年8月,美國聯邦司法部對哈佛大學等名校的招生政策涉嫌歧視亞裔展開調查。留學游學,就要學會透過美國“人民”概念和“民主”現象去求索真理。
觸摸大學的獨特學風
留學游學,學的是大學的獨特學風。大學以“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為獨特學風。育人乃大學的根本任務,但所育之才為社會精英。
弗吉尼亞大學被列為文化遺產的是杰斐遜派建筑群,按照杰斐遜當年的“學院村”設想而建,以圓頂建筑為中心。圓頂建筑兩側分列10座帳篷式建筑,依次以羅馬數字編號,代表建校初期的10所學院。每幢內設教室、教授寓所和學生宿舍。雖年久失修,無獨立衛生設施,冬天只能靠木炭取暖,但師生均以入住為榮。只有全校最杰出的師生才能在此安營扎寨。將寫有自己名字的銘牌掛在一扇門上,實乃至高無上的學術榮光。鑄就學風,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弗吉尼亞大學師生深知,為學之要貴在勤與恒。勤學苦讀是一場歷練,也是一份榮譽。
在校生因卓越而享受如此榮光,杰出畢業生則更能名垂校史。9月12日,該校以醫學院首批非裔女生、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婦女健康研究所所長的平恩(VivianW.Pinn)來命名一間會議大廳。幾天后,學校監事會決定以該校首位中國畢業生、曾官至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并攝行總統的顏惠慶來命名一幢教學大樓。杰出學長,無疑是熔鑄學風最新鮮的原材;觸摸大學之魂,必然是留學游學最鮮活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