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北京2000多公里的貴州喀斯特深山里,28歲的“中國天眼”科學部助理研究員湯寧宇緊盯著屏幕,尋找外太空目標天體的“蛛絲馬跡”。
就在幾天前,“天眼”宣布首次發現多顆脈沖星,實現了我國該領域“零的突破”。“參與這項工作,倍感激動;身處大有可為的時代,倍感幸運。”湯寧宇說。
青春時光,與國家命運相輝映;青年成長,與國家進步共頻率??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奮戰在祖國各地的青年以特別昂揚的精神狀態表達對國家發展的信心與熱望,傳遞對青春夢想的期許。
精神:在淬煉中洗禮在奮斗中“接力”
帶著從軍報國的理想,南開大學文學院2015級學生蔚晨陽暫別校園,成為一名新兵。20歲的他正在寫入黨申請書。
入伍前,蔚晨陽和7名同學一起給*寫了一封信,沒想到剛到部隊就接到了*的回信!拔乙郧啻旱拿x承諾,將牢記*的囑托,要在軍營這個大熔爐里淬煉成鋼!蔽党筷柤拥卣f。
長假剛過,位于江蘇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人氣不減。講解員謝美霞正在接待一批來自山西的青年鄉村教師。
“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洗禮。一代代青年接力奮斗,民族復興才能實現!敝x美霞說,要加倍努力干好工作,把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價值:在創造中倍增在創新中“提升”
長沙,鐵建重工軌道交通裝備研究設計院,周文及其團隊正在夜以繼日地完善160公里中速磁浮鐵路研發方案。
“能為這個偉大的時代而努力,就是自身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闭劦阶约旱墓ぷ,周文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為即將召開的十九大點贊。祖國繁榮昌盛,個人夢想才能實現。”
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宏建對十九大的召開充滿期待。2015年,31歲的他提前結束在韓國的博士后合約,來到合肥“科學島”。
“在我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近年來新成果大量涌現,科研水平進入‘第一陣營’!敝芎杲ㄕf,現在國家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相信未來的中國會走得更快更強。
希望:在奉獻中綻放在耕耘中收獲
在世界文化遺產甘肅天水麥積山,狹小的石窟中,33歲的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博士張銘正在對西魏坐佛進行觀察記錄。
登棧道、爬腳手架,在陰冷的洞窟里一干就是7年,張銘卻不以為苦。“老祖宗給我們留下寶貴遺產,需要一代代人的守護傳承。”他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看到燦爛博大、兼收并蓄的中華文化。
一條條通紅的鋼軌如火龍臥在冷卻道,熱浪撲面而來,這是內蒙古包鋼軌梁廠的工作現場。機械技術協理員董澤軍頭戴安全帽,密切注視著各機械部位的狀況。
26歲的他從機關“逆行”到車間。“在生產一線摸爬滾打,收獲很大。”他說,黨的十九大將向青年發出新的召喚,不怕吃苦,多多歷練,才能不負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