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小學“三點半難題”就成了代表委員的熱點話題。時隔半年,廣州市越秀區給予了破冰之舉,多所學校開始試點校內托管。作為該區于2017年3月3日公布的“十件民生實事”,這項由財政資金補貼的校內托管政策將于年內推及全區20所小學。(10月14日光明網)
學校放學早,家長沒法接,課外區托管不規范……種種難題讓小學生們的托管問題成了“脫管”問題。為破解“三點半困境”,國家教育部門在今年三月的政協教育聯組會上給出了回應,基本的思路是實行彈性放學。各地探索實行“彈性放學”是個不錯的辦法,但“彈性放學”實際上是把托管的責任加到了學校和老師身上。對此,學校和老師們可以說是憂心忡忡??安全責任怎樣界定、彈性時間如何調整、托管經費誰來保障,等等。
廣州市越秀區既然把托管問題作為“十件民生實事”工程來抓,顯然是做了具體深入調研的。他們的措施都是直達要害的:學生遵守紀律方才可以托管在校,接送責任仍在家長;托管時間不是無限長,下午5時為限;經費由財政資金補貼每生每天2元,不收取家長任何費用。
表面看“校內托管”的要素都有了落實,運行下去應該沒有問題,但我認為,要讓“三點半托管”行穩致遠,只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各方全力護佑。
政府要發揮行政效力,必須要做好兩件事。第一,解決托管責任落實問題,不妨建立專門的工作小組。由他們兼顧全面,形成統一規范操作的托管責任書,組織參與托管的各方與管理小組簽約,進一步明確責任,將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置于紀律的框架內,同時委托他們全權監督管理相關問題;第二,盡管每天每生2元不是大數,但長期下去也是一筆不小的經費。這就要求財政在經費支付上“堅守不退卻”,不能有諸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變通,將擔子又轉嫁到學校身上。
學校要主動擔起責任。實行“彈性放學”,中小學校需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責任。怎樣才能不把托管演變成單純的做作業?怎樣才能讓孩子有更多收獲?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在模式上探導,如托管全由學校教師來做,還是引入第三方機構?還要在內容上多點“招數”,如何讓托管與當前的情勢相適應,與孩子的個性特長發展相吻合,讓孩子的托管生活豐富充實,這些都是學校需要考慮的問題。
家長要有感恩之心。政府為民做實事,學校主動擔起托管的主體責任,都是為家長分憂,家長們不能以為理所當然。雖然家長可以給托管提一些合理化,以更完善舉措,但千萬不能以一己之私是否得到最大滿足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