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要論斷,對教育改革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教育戰線十九大代表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各自的觀點。
“我們要把人民對教育的期盼和需求,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把人民對教育不滿意的地方,作為下決心改革的內容,讓人民共享教育發展的成果。”十九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廳廳長曹獻坤說,“這一新的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群眾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與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矛盾。因此,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必須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張岳峰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說:“新的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要下大力氣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只有教育質量提高了,能夠培養出一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順利升級轉型,也有利于辦更好的教育。”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階段特征,就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落實到教育上,就是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十九大代表、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書記何杏仁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教育肩負著“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使命,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需求。
在十九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廳長左敏看來,*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講,我國已經站在了新的臺階上,這一階段,更強調共同富裕,更強調效率基礎上的公平。新時代的教育發展應注重滿足需求、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就是要解決“上好學”這個問題。
十九大代表、首都經貿大學黨委書記馮培在談到教育優先發展的話題時說:“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報告再次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正是回應了廣大人民的期待,集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論斷,我是深有體會的。具體到教育上,就是教育發展還不夠平衡不夠充分。”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金東寒說。他以目前我國到國外留學人數的變化為例分析,目前到國外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有128萬人,很大一部分是在國內沒能就讀理想大學的,光學費每年就花費巨大,這就說明中國的優質教育供給不足。
“實際上,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已經很大了,高校總數2800多所,僅次于美國。但優質的不夠多,世界排名前200位的還是發達國家居多。所以,我們現在要推進‘雙一流’建設,就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要。”金東寒說。(本報記者蔡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