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中國教育報李堅真
①西部支教。萬善朝攝
②技術應用。本報記者張學軍攝
③科技創新。本報記者鮑效農胡航宇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對國家發展貢獻度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我國正在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新時代邁進。本期特編發一組稿件,以期呈現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變化。??編者
高等教育承擔著民族復興、大國崛起和*建設的艱巨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新成就、邁上了新臺階、步入了新階段。我國正在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新時代邁進。
規模穩步擴大
量,是觀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成就的一個窗口。5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穩中求進,高等教育在量的變化上呈現出新的特點。
崔婷婷是他們家族走出的第一個女大學生。今年9月,她和近350名學生從全國各地考入上海紐約大學,在黃浦江畔開始了他們的大學生活。而她遠在山東老家的姑姑卻沒有這樣幸運,盡管姑姑當年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卻始終沒能踏入大學的門。
近5年,一大批原先可能沒有機會的女生、貧困生、邊遠地區學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進入了大學校園。今日的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五分之一。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步伐也一次次提速,提前4年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的目標。
崔婷婷所在的上海紐約大學,也是近5年的新生兒。盡管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但改革與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歇。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建立,讓大學生在國內就能享受國外的優質高教資源。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等應用型高校的新建,也讓近5年高等教育的量變終于走出了千校一面的怪圈。
更為欣喜的是高水平教師隊伍的擴容。5年間,我國高等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全國高校聘任“*”1681人,引進“*”專家2675人,教育系統共有1357名專家入選國家“*”,占創新類人才入選總數的近64%。
質量顯著提高
質,是檢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面明鏡。5年來,高等學校學科專業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基于論文及被引用次數的國際學科評估,2017年,我國進入世界前1%的學科數量較2010年增加了490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的高校從2010年的104所增加到2017年的209所。2017年,我國成為國際工程教育聯盟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成員,中國工程教育的質量標準得到國際高等教育強國的一致認可。
從國內看,高校科研綜合實力顯著提升。5年間,高校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高校牽頭承建了國家“十二五”規劃5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占總數約60%,獲國家科技三大獎占授獎數量的60%以上。
5年間,我國中西部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發展。在“一省一校”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中,近40個中西部省份的高校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研修計劃”,支持了1012名中西部高校領導赴世界高水平大學專題研修。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進展可喜,已有100所東部的高校對口支援中西部高校。實施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以來,累計培養少數民族人才60多萬人。
社會貢獻成果豐碩
效,是判斷高等教育改革成敗的一個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學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智囊團、生力軍作用,教學科研成果的轉化數量足、效益高、質量好。
5年來,各地高校為國家輸送了超過3000萬名大學畢業生,提供了大批高素質人才,規模居世界首位。2017年普通本科畢業生總數374.4萬人,其中工學本科畢業生占畢業生總數的32.8%,高于高收入國家水平。同時,高校牽頭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越來越多的大國工程中涌現出中國高校的身影。貴州省黔南平塘縣的“中國天眼”,凝聚著清華等高校的力量;量子衛星通信研究的重大突破,讓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站在世界最前沿。在2017年國家科技三大獎的評比結果中,中國高校表現突出。
近5年來,高校服務社會所獲得的科研經費1791億元,占高校科研經費總量的27.4%。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額超過130.9億元,發明的專利授權量占全國總量的總數超過五分之一。依托高校建設的各類科技園區已經成為創新創業和創客空間的主要聚集區。
5年的探索與邁進,我國高等教育成就璀璨。在下一個5年,中國高等教育將繼續為國家、為世界貢獻方案和話語,向著“世界規模”和“一流水平”的目標闊步前行。
④校園拍照。劉積舜攝
⑤畢業典禮。張文魁攝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