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通道”第二場采訪活動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十九大代表徐川說:要想做好思政工作或者溝通交流工作,我認為可以總結為三句話:第一,知道別人要什么;第二,知道自己有什么;第三,知道東西怎么給。
徐川代表這三句話不僅是思政工作或者溝通交流工作的經驗總結,稍作改動,就是教學研訓工作的至寶。第一,知道教師要什么;第二,知道自己有什么;第三,知道東西怎么給。
一直以來,教學研訓工作都是在研訓部門的直接主導下進行的,教師往往是被動的參與。研訓部門按照自己的認知,不管地域差距,不聯系學校實際,把自認為必須的知識、全新的理念和高超的技藝一刀切地灌輸給教師,結果大多是勞而無功。切實高效做好教研培訓,不妨關注以下幾點要素:
首先,教學研訓活動要知道教師要什么,即知道教師需要哪一方面的知識、哪些理念是他們不知道但是必須知道的、哪些教育教學手段是他們需要的和不具備的。
我們曾派一位青年教師參加一個“傳統文化教學”的培訓,去的時候這位教師信心滿滿,回來后讓他寫一篇心得體會,卻招來一通埋怨:“人家講的算卦的,你讓我寫什么?”我不知道那次活動究竟培訓了什么內容,但這位老師的牢騷至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這個培訓內容是他不需要的。我們很多派出去參加培訓的老師,回來大多有這樣的感慨:聽的時候感到很有收獲,回來要用卻覺得無從下手。這是由那些培訓與老師的教育教學實際基本沒有契合點導致的。培訓是這樣,教研交流也是這樣,培訓者不知道教師真正需要什么。例如給一些連教學案例都不知道怎么寫的教師講做課題研究,是不是有點舍本逐末?
第二,知道自己有什么。培訓者大多是專家或者名師,雖然知識淵博,但是在教研培訓的時候,還是要知道自己有什么。準確地說,是教師需要的你有什么,而高談闊論等高深的理論其實并沒有實際的作用。
所以,作為教研培訓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不斷學習新理論、新知識,還要不斷調研,聯系教學實際,提高理論的實際運用能力。在做培訓之前,向參加培訓的教師做一番調研,把準脈,對癥下藥,切實把老師需要的東西完美地呈現給他們。
第三,知道東西怎么給。在培訓方面,就是要知道怎么把老師需要的東西有效地傳遞給他們,并與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融會貫通或有效銜接,使之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只有將新理念、新手段通過一節課呈現出來,產生實際的效果,教師才會記住。此外,培訓過程中必須要交流互動,沒有交流的培訓是高天上的流云,見風就散。在很多研訓活動中,研訓者就是高高在上,自說自話,說完就走,最終老師們也不見得獲得了有效知識。
將最需要的東西,用最有效的方式,在最恰當的場合(課堂或者教學情境)提供給教師,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培訓和交流效果。如果研訓者踐行了上述三點,自然會避免假、大、空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