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案例①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為兒童創造一個完整的生活世界,將他們帶入真實的學習情境,使之獲取豐富的實踐經驗,從而讓學習活起來,讓發展生動起來。基于這樣的思想,南京市玄武區孝陵衛中心小學的“全經驗”學習??“經驗60”,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提供了一個鮮活的范例。
選定孩子“必做的60件事”
“經驗60”,即本校學生“必做的60件事”,是學校為綜合實踐活動這一國家必修課程創設的校本方案。
學校的研發團隊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在概念和情境、知識和經驗之間建立平衡和聯系,解決學科課程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基于這些認識,學校決定用“小孩子必做的60件事”來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用事件方式呈現便于教師、家長、學生接受和理解。
學校向教師、家長、學生廣泛宣傳,征集基于學生經驗、發展學生經驗的事件,再從中篩選、加工、改造,確立了有明確指向的60個關鍵事件。
這些關鍵事件或活動整合了兒童身邊的資源,指向兒童經驗領域的方方面面。“探尋紫金山野菜”活動,引導學生奔向自然,找尋、觀察、研究、記錄,發現自然界的豐富與多樣。“做一次小志愿者”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博物館、走進風景區,收集資料、調查需求,從而體驗一份社會責任。“回望申遺十年”活動,學生聚焦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參觀、查閱、走訪、考察,感受現代社會對歷史的保護與敬畏。
縱向來看,60件事貫穿6個年級,培養目標上有內在聯系,而且螺旋上升;橫向來看,60件事交織融合,一事多維,一個事件往往承載多項育人目標,指向學生的多種經驗,共同概念的學習服務,支撐起學生的“全經驗”學習,為學生提供了開放多元的活資源、自主探究的大空間、合作分享的大平臺。
“全經驗學習不是數量上的全,而是對兒童經驗領域的全覆蓋,全體兒童共同參與,在事件中創造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創造著自己的學習過程,創造著自己完整的生活世界。”南京師大教授郝京華評價說。
四大主題引領學生從經驗走向意義
我們學校的“全經驗”學習過程不是經驗的簡單疊加,而是指向兒童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
我們學校讓60件事指向兒童的核心素養,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原有的“三條線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基礎上結合周邊的資源,結合學校對育人目標的理解,增添了觸摸歷史的內容,并把人與自我的認識融入到人對自然的體察中、對社會的參與以及對歷史的思考之中,提出了4個主題軸,即“親近自然、走入社會、觸摸歷史、學會生存”。4個主題軸的下面又分別劃分為3個具體的板塊,用它們去篩選、過濾60件事,合并同類,補充遺漏的重要事件。4個主題軸和12個板塊將看似散點的“珍珠”串成了“項鏈”,形成了結構化的“全經驗”學習,實現了對兒童的經驗世界的全覆蓋。
“親近自然”讓學生認識自然的變化發展、相互依存、持續發展,形成正確的自然觀;“走入社會”讓學生懂得理解包容、責任擔當、互利共贏,形成正確的社會觀;“觸摸歷史”通過史料實證,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歷史認同和文化理解,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學會生存”讓學生提升自理自立、樂觀耐挫的能力,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學生在60件事的親歷中創造經驗世界,同時在主題軸的價值指引下,學生的經驗上升為自然觀、社會觀、歷史觀、生活觀,最終指向兒童的核心價值觀。
學習方式變化帶來全新生活體驗
“全經驗”學習強調學習方式的“三合一”,即體驗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多種學習方式的結合,這正是學生能力提升和品格形成的關鍵要素。強調實施主體的“三合一”,即教師、家長、學生,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強調學習場域的“三合一”,即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從教室中的學習變成了走向藍天下的學習。
從“進行一次種植體驗”這一個案例,學生就能體會到“全經驗”學習的不同之處。這種種植課程,傳統的做法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塊地和種子,把種植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告訴學生,組織學生按要求進行種植。這其中學生僅僅是操作工的角色,收獲的也僅僅是種植的體驗。而“全經驗”學習的種植體驗顛覆了傳統的思路,學校直接把種植基地分給各班,至于他們種什么、怎么種、收成分配等一系列問題,都交由學生自己解決。學生在活動中變身為設計師、管理員、經營家。各班學生展開了大討論,他們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列舉出種植涉及的各種問題,再延伸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初步設想、要做的準備。班級之間也開展了“聽證會”,討論土地劃分。各班民主選出代表,先進行陳述,再參與集體討論,最后統一意見,達成一致,確定方案。
實踐基地形狀不規整,如何實地圈劃自己的地?學生運用測量、圖形的知識進行繪圖、計算,主動求教沒學過的圖形計算方法。有人根據土地向陽背陰、肥沃程度、水源遠近等特點進行談判、協商,每人終于得到了大小不等、形狀不一,但大家共同認可的一塊地。
每名學生根據自己的土地,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植物,于是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能看到不同學生的忙碌身影。有的自學植物的知識,有的做生長記錄,有的拔草施肥,有的澆水遮陽……收獲的時候有的和家人分享,有的和他人交換,還有的送一捧給老師,感謝老師的指點。
“全經驗”學習完全是真實情境中的學習,學生根據事件的需要,融合各科知識,考慮現實情境,綜合運用自身的經驗和書本知識進行復雜問題的解決。在此過程中,雖然還有學科知識的影子,但學科的界限被弱化了,各科知識實現了跨界整合,學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
教師變身為場外“學習教練”
“全經驗”學習的教學方式、組織方式、評價方式都不同于日常的教學,課程怎么開展?學校對教師采用了卷入式的培訓,把教師轉變為“全經驗”學習的教練。60件事點多面廣,而教師不可能樣樣精通。教師成為學習教練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上場”的是學生,教練則在場外籌劃、指導、答疑、推動……
學習教練始終是在“場外”的,只在必要時才介入學生的“場上”活動。在“研究明式家具”事件中,榫卯結構是學生不熟悉的,但是教師沒有以授課的方式介紹榫卯結構,而是把學生帶到博物館參觀,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拼搭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建立對榫卯的感性認識。之后教師再補充博物館中沒有介紹到的知識,讓學生對榫卯有較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師又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用榫卯原理自制物品,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進退有度的干預,既給了學生自主建構的機會,又給了學生必要的引導與支持。
作為學習教練,教師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成長。“策劃畢業典禮”事件在“了解社會”主題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策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主題、內容、場地、人員、道具、節目等各種因素,最終學生的策劃方案就是學生學習的顯性成果。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鼓勵、督促,學生與他人溝通時的爭論、妥協,學生成功時的激動、歡呼,則是學習的隱性成果。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步步體會到社會分工不同,但大家都要理解包容,才能互利共贏。其中教師既要做“澆水施肥”的事,又要有“靜待花開”的心。
“全經驗”學習中,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又是課程的開發者,也是課程的受益者。教師們各自在某一件事上指導學生探索、交流、體驗、展示,但是大家再也不是單純地做一件事,因為教師們知道要借助復合的情境促進學習和遷移,讓學生基于經驗建構更進一步理解概念與策略。教師們把握了“全經驗”學習核心的育人價值,抓住了“全經驗”學習的價值取向,“全經驗”學習也因此有了血肉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