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紅瓦映襯的老槐樹下,庭院幽幽,房舍錯落。獨立方正的四合院內(nèi),一彎蓮池勾連著蘭亭與百草樂園,池上一座短橋,可以小坐聽風,可以靜觀倒影。池內(nèi)蓮花靜放,暗香浮動,水流輕緩回環(huán),魚群自在暢游。賞墨廳、舞墨軒、聽墨閣、三味書屋、名家工作室與默巷自然相連。如此環(huán)境下,俯倚長桌,默默臨寫,會是何種感受?
此等去處坐落在遼寧省實驗中學東北角,叫“九皋藝術館”,是由一塊閑置場地改造而成的建筑群,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在校園中顯得安靜而出眾。午休時分和晚餐過后,陸續(xù)會有老師、學生及家長來到這里,擺好筆墨紙硯,屏息靜氣,行草隸篆,恣意書寫。
文字書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曾經(jīng)是中國人記事、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數(shù)字化時代,寫字機會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現(xiàn)象普遍存在,書法這門“國粹”應該如何傳承下去?遼寧省實驗中學校長關俊奇認為,當今的學校教育迫切需要激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迫切需要構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實施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書法教育是提高審美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和有效載體,同時也可以增進師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體認。
遼寧省實驗中學盡力為師生創(chuàng)造專業(yè)的條件和幽雅的環(huán)境,讓師生安下心來寫字。學校選派魯迅美術學院畢業(yè)的書法教師吳成余擔任藝術館館長。在藝術館內(nèi)設置了三味書屋、賞墨廳、舞墨軒、聽墨閣、名家工作室等專用教室,提供筆墨紙硯、習字字帖等書畫用品。
除了為老師和學生提供日常習練書法條件外,遼寧省實驗中學還利用九皋藝術館開展“名師進名校,實驗翰墨香”系列書法篆刻主題教研活動。今年5月開始,九皋藝術館又面向?qū)W生家長開辦“我與孩子共成長”大型公益活動,聘請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劉遜芝、書法教師趙保鋒等專業(yè)教師,利用周一到周五晚自習時間,義務為家長們講授書法繪畫基礎知識,提供專業(yè)指導。
九皋藝術館開館兩年來,眾多的老師、學生及家長在這里流連忘返,受益匪淺。
1905班班主任楊曉明兩年前剛一接觸書法就感覺像打開了一扇天窗。業(yè)余時間,她都在“三味書屋”習練書法。時間長了,粉筆字變漂亮了,上課的板書開始被學生們點贊,人也變得清靜灑脫起來,竟然由此吸了不少“學生粉”。她還收獲了一個練習書法的“副產(chǎn)品”:聽魯迅美術學院幾位書畫老師的講座,她理解了書畫“收”與“放”的真諦,并將此運用到班主任工作中,靠“有收有放”將班級管理得和諧有序。楊老師說,理科任課老師常常抱怨學生的答卷書寫問題,多年來,這個痼疾影響了很多學生的成績。因此,楊老師特別鼓勵學生們多多習練書法。
學生們也愿意在午休時間到藝術館練練書法,放松放松。去年高中畢業(yè)的劉旭東現(xiàn)在在大學里建立了一個書畫興趣社團,這與他在遼寧省實驗中學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學校安排的每周一節(jié)書法課讓他喜歡上了書法,只要時間允許,他就到九皋藝術館去練字。進入高三,有時學習疲累,他就會來到藝術館靜下心來寫寫毛筆字,或者和老師聊聊天,不知不覺中竟結下“書法情緣”。上大學后,他把高三時習練書法的習慣保持下來,并創(chuàng)辦書法社團,讓身邊更多的同學愛上書法藝術。
“沒想到,參加學校的書法班,竟然對教育孩子有了新的認識!1808班學生周濟的媽媽劉靜當初帶著好奇心報名參加了書法班,聽了兩次專家老師的課后就喜歡上了書法,每天在九皋藝術館練上兩個小時,然后接孩子一起回家。她發(fā)現(xiàn),練字,竟是個修心過程,自己的心漸漸安靜下來,說話的語氣也變平和了,跟孩子溝通起來也更有智慧了。(本報記者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