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福字的由來與寓意
貼福字,是傳統年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春節貼“!弊郑敲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
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氣已倒(到)”。
“!笔亲罟爬系奈淖种,約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
現今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祗;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痹谶@個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愿望。
把福字貼在門前,文字記載有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百N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貼福字的傳說
恭王府說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今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據說,“!弊值官N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弊肿屓速N于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弊仲N倒了。
為此,恭親王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恭親王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 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丁。
事后,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并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倒(到)了,福倒(到)了!”
馬皇后說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弊仲N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弊郑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弊值官N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窮神傳說
還有一個傳說,把發明權推給了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時,卻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睆拇,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征。
慈禧太后說
1、貼福字是什么節日具體有何作用
2、春節貼福字是倒著貼還是正著貼
3、春節的對聯和福字多久時候可以摘掉
4、2019新春對聯有福字的
5、2019年春節帶福字春聯大全帶橫批
我國古代歷來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風俗。清光緒某年臘月二十四,慈禧太后傳旨,叫翰林院的翰林們寫些慶賀春節的對聯。這些翰林們拿出渾身解數,用盡華美辭藻,寫好之后恭送太后過目。太后見其中連個“福”字都沒有,很是不高興。翰林們見老佛爺生氣,嚇得忙跪在地上說:“請老佛爺教誨!碧笳f:“去寫幾個‘福’字來!焙擦謧兠厝懥艘欢选案!弊炙蜕,太后從中挑了幾張,讓大總管李蓮英帶著太監到宮內各處去張貼。
誰知又惹出了風波。有個太監不識字,把一個“!弊仲N倒了,當晚誰也沒有發現。第二天,太后出來欣賞對聯和“!弊,正巧看到,剛要發怒,腦子轉得快的李蓮英急忙上前說:“老佛爺請息怒,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著貼的。這‘!值官N,就是‘!沽。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嗎?”慈禧聽后,轉怒為喜,不但沒懲罰那個太監,還賞了他幾兩銀子。后來這個習慣傳到了民間,成為一種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