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 )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起源
這個節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
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相關傳說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后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象,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
舜后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制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并禪讓帝位,而后成為大神。
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游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習俗
(1).中元節過節時間是什么及節日風俗是什么
(2).一般中元節要注意事項及禁忌都有哪些
(3).中元節的習俗及由來是什么
(4).2021年中元節文明祭掃宣傳標語
(5).中元節(鬼節)禁忌集錦
(6).有關中元節的詩句,中元節古詩句及賞析
(7).中元節要注意事項及禁忌有哪些
(8).關于中元節的故事,鬼節的來源是什么
(9).2021年最新街道社區中元節活動實施策劃方案
(10).2021年最新關于中元節祭祀文疏活動方案
華人地區的習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稱“好兄弟”),廣東、港澳稱為“燒街衣”。
近代至今部分人常把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視為陰森恐怖的鬼節,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貼墻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結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分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并沒有傳統文化基礎,因為傳統上地官誕不少祭祀和慶;顒佣际峭砩线M行,與傳統習俗有矛盾。
在某些農村地區保留較多祭祀土地神或田神、祈求豐收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