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上元節等,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自古以來元宵節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人們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3、龍抬頭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是民間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二月二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社日節(土地誕)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為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后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社日節我國民間習俗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5、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此外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時間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6、寒食節
寒食節又叫“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舊俗中流行于我國北方的一個節日,時間是在清明節前1-2天,在古代日期并不固定,有說在清明節前一天,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清明前兩天,現在大多和清明節過。
7、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其習俗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此外,清明節的時間為公歷(陽歷)4月5日前后。
8、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漢代前為干支歷午月午日,漢代后演變為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著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與春節一樣,其習俗蘊含著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托了人們一種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愿望。
9、七夕節
七夕節又被人們稱為七姐節、乞巧節等,時間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為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上舉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10、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時間為農歷七月十五。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11、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
12、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13、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鬼頭日”等,時間為陰歷十月初一。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
14、冬至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在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5、臘八節
臘八節經過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這個節日的習俗主要是“喝臘八粥”。
16、小年
因為由于各地風俗“小年”的日子也會有差異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此外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17、除夕
除夕又被人們稱為大年三十,在除夕當日,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彩,而且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
1、大年初三有哪些比較傳統的節日習俗
按照過去民間的說法,大年初三稱為“小年朝”,也有的叫做豬日,還有的叫赤狗日等等。大家看到了吧!初三叫法比較多,所以禁忌也很多。在民間,流傳下來一些傳統習俗和禁忌。我是養花綠植,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討交流一下。1、大年初三,是赤狗日在民間,說年初三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到處去,要待在家里。因為是個“兇日”,叫赤狗日。據說,赤狗可不是吉祥之物,是?怒之神。如果人們外出,遇到赤狗,就會不吉利,會有兇險之�...查看更多
2、傳統節日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起源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于在歷史發展中歷法融合,使用陰歷(夏歷),后來將“祭月節”由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歷八月十五日。...查看更多
3、傳統節日驚蟄那天民間有什么活動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 “春雷響 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是萬物生長的好時光,該種的農作物都可以開始種了。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時節。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九九”已盡,“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時節。...查看更多
4、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的驚蟄是哪一天
驚蟄有什么含義驚蟄這一天的時候,又被人們叫做“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斗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這一天的時候,是干支歷卯月開始的時間;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發之象。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查看更多
5、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幾月幾日
清明節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清明節在農歷上沒有固定在哪一天,想知道當年清明節時間根據當年具體時間而定。清明節是幾月幾日02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查看更多
6、除夕的傳統風俗習慣有哪些及節日禁忌
除夕的風俗習慣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查看更多
7、除夕的節日來源于傳統習俗是什么
節日淵源 歲除,是歲末除舊布新的日子。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查看更多
8、2022年傳統節日端午節粽葉飄香手抄報內容資料圖片
粽子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2010年12月,江西德安縣宋代古墓出土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棕”,直到現在的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傳說在公...查看更多
9、2021年傳統節日端午節黑板報資料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節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端午節...查看更多
10、2021年關于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今天小編推薦給大家幾篇關于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希望可以幫到你!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一)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國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