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曲靖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曲靖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曲靖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大理國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在曲靖市第一中學新建碑亭內。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土于曲靖縣城北的舊石城遺址。碑高1.21米,寬0.61米。碑文從左至右分上下兩截書:上截正文,正書,共11行,140余字;下截皆人名,行書,字多簡筆或別體,無標題。碑立于大理國段素順明政三年,即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碑文敘述大理國主段氏(白族)聯合三十七部(彝族)出戰滇東一些部落后,在石城會盟立誓,并頒賜職賞的史實。書法行楷大字,敦厚遒勁。對研究大理國史有重要價值。
爨寶子碑*
在曲靖市第一中學新建碑亭內。又稱小爨碑,立于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曲靖縣城南楊旗田。碑首半圓形,碑身長方形,高1.9米,寬0.71米,厚0.21米,額題“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400字,字跡尚清楚,內容多為諛辭。字體古樸雄勁,反映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跡象,是研究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被書法家稱為“正書古石第一本”。1937年在今址建碑亭保護,1989年擴建。
郎目山寺
在曲靖市區東12公里郎目山麓。俗稱東山寺。現存一寺一庵,即普照寺與云崖庵。普照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由前殿、大殿、南北廂房組成,建筑規模宏偉;云崖庵依山而筑,掩隱于蒼松古柏之中。
珠江源
在曲靖市區東北60公里的馬雄山東麓,江源系一溶洞,直徑約10米,海拔2158米。河水從洞中汩汩涌出,終年不絕,洞口上部刻“珠江源”三字。珠江源于馬雄山是水利部門經長期考察研究的結果。馬雄山頂有常綠松林覆蓋,水源洞口附近森林茂密,風光秀麗。
石堡溫泉
在曲靖市區南13公里。又稱三寶溫泉。背依石寶山,面臨南盤江,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明末徐霞客曾沐此泉,贊譽道:“浴罷,覺塵襟蕩滌,如在冰壺玉鑒中。”礦泉水溫40-57°C,日出水量達2400立方米,無色無味,內含化學元素30余種,對人體具多種健身和醫療作用。
翠峰山
在曲靖市區西15公里,自南詔、大理起至明清之際,為云南佛教勝地,原有九庵十八院、僧千人的記載。1638年徐霞客入滇,在翠峰山的朝陽庵滯留十一天,并記載了報國寺、太平庵、翠和宮等。現今寺院雖減,但群峰疊翠的自然景觀依然如故。
天生洞
在曲靖市西平鎮西北5公里。又稱仙人洞,距市區18公里。是較早開發的溶洞景區之一。洞疊3層。主洞長600米,洞體幽邃險峻,洞內石芽、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等千姿百態。第二層洞高于主洞18米,鐘乳石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第三層洞更高8米,洞中鐘乳石柱上下相銜,擊之能發出不同音階,故又有“妙音洞”之稱。
二、曲靖簡單概述
曲靖市位于云南省東部、中國第三大江——珠江的源頭,東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南與文山州、紅河州接壤,西接昆明市,北臨昭通市,素有“入滇鎖鑰”之稱。國土面積2.89萬平方公里,轄3區1市5縣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670萬,青壯年勞動力占62%,是云南省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城市。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等榮譽。
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曲靖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3000多年的文明史,秦修“五尺道”,西漢設味縣,西晉設寧州,唐朝設曲州和靖州,以爨文化、銅商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厚重,晉隋時期曾是云南政治文化中心。新中國成立后設曲靖專區,1970年改曲靖地區,1997年撤地設市。紅軍長征兩過曲靖,1935年4月27日,*和中革軍委在曲靖三元宮召開會議,作出西進北上搶渡金沙江的重要決策。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曲靖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戰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節點,是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輻射帶動區、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區。曲靖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是內地連接南亞東南亞市場的重要通道,滬昆、杭瑞、汕昆、銀昆4條高速公路和南昆、貴昆、滬昆高鐵3條鐵路縱貫全境,6條“能通全通”工程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