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西寧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西寧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西寧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歷史文化
西寧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結合部,是一個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從文藝形式看,有戲劇、曲藝、歌舞、音樂、民歌等。戲劇主要有眉戶劇、平弦劇、藏戲、燈影戲、豫劇、秦腔。曲藝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賢孝。歌舞音樂主要有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莊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民歌主要有漢、回、土、撒拉族喜愛的"花兒"和藏族的"伊"等。此外,藏傳佛教圣地塔爾寺的酥油花、堆繡、壁畫被譽為"藝術三絕",黃南州的熱貢藝術和湟中農民畫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藏族是青海少數民族中的主體民族,從全國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較多的省(區)之一。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歌舞旋律明快,節奏強烈、舞姿優美,動作豪放。賽馬、賽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愛的傳統民族體育活動。
當地節慶
塔爾寺四大法會
1、正月祈愿大法會,農歷正月初八到十八舉行,農歷正月十四午間跳金剛怖畏護法舞,農歷正月十五上午浴佛,農歷正月十五晚間舉辦大型酥油花展覽。
2、四月法會,農歷四月初八至十五舉行,是紀念釋迦牟尼誕生、出家、涅磐的法會,農歷四月十四午間跳金剛怖畏護法舞,農歷四月十五上午曬大佛,農歷四月十五下午跳馬首金剛怖畏護法舞。
3、六月法會,農歷初三至初九舉行,是紀念釋迦牟尼"三轉法輪"的大法會,農歷六月初七上午曬大佛,農歷六月初七下午跳馬頭明王護法舞,農歷六月初八上午轉經佛(轉寺院外圍一周),下午跳馬頭明王護法舞。
4、九月法會,農歷九月二十至二十六舉行,是紀念釋迦牟尼降凡的大法會,有跳桑堅、拜佛等活動,其中農歷九月二十二全天全天開放所有佛殿拜佛,農歷九月二十三午間跳馬首金剛護法舞。
二、西寧簡單概述
西寧市是青海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訊中心。全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增長1.24%,其中,城鎮人口129.24萬人, 鄉村人口86.12萬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區人口107.17萬人。人口出生率11.98‰,人口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長率7.61‰,計劃生育率98.77%。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以及正在建設的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城南新區、海湖新區。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兩山對峙之間,統屬祁連山系,黃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東貫穿市區。全市總面積7665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市區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發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攝氏度,最高氣溫34.6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18.9攝氏度,屬大陸高原半干旱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7-19攝氏度,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西寧歷史悠久。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在此設西平亭。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設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為青藏高原與中原的交通中轉站。五代北宋時稱青唐城,是吐蕃唃廝啰的國都,成為東西商貿交通的都會,興盛一時。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進入青唐城,改稱西寧州(取名西方安寧之意),建隴右都護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寧府.1914年裁西寧府,設西寧道。1926年,撤銷道,改為西寧行政區,設西寧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