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qū)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烏魯木齊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烏魯木齊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烏魯木齊歷史傳統(tǒng)文化及古跡景點
紅山
在烏魯木齊市市中心、烏魯木齊河東岸。又稱虎頭山或虎頭峰。海拔910米。巍峨屹立,氣勢雄偉,因山巖呈赭色故名紅山。山頂原有玉皇閣和8米九級鎮(zhèn)龍塔,山麓有大佛寺、北斗宮和地藏寺。玉皇閣及山下古廟群相繼被毀。古塔至今仍聳立山巔。現今紅山為烏魯木齊市的象征。
文廟
在烏魯木齊市前進路口。為一組磚木結構的殿宇式建筑,占地面積2794.6平方米。外觀雖已殘破,但建筑尚較完整,廟門坐北向南,正北是前后大殿,東西兩側為配殿和鐘鼓樓。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清政府在擴建迪化新城(今烏魯木齊市)時所建。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名為萬壽宮。
陜西大寺大殿
在烏魯木齊市和平南路永和正巷。約建于清代乾嘉年間(1736-1820)。為陜籍人士募款興修的清真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大殿坐西向東,磚木結構,面闊5間,進深2間,高達10余米。建筑風格類似宮殿,前部為單檐歇山式,飛檐脊獸,雕梁畫棟,綠色琉璃瓦頂。
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
在烏魯木齊市勝利路二巷路口。是一座中俄合璧的二層小樓。樓頂東南角建有木閣小亭,登樓遠眺,可俯視舊城全貌。樓建于1933年。1938年為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駐地。先后由陳云、鄧發(fā)、陳潭秋任辦事處負責人。1942年被軍閥盛世才破壞。1943年9月辦事處負責人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同志被秘密殺害。
南山游覽區(qū)
在烏魯木齊市南效。范圍廣闊,泛指北天山喀拉烏成山北麓的廣大地區(qū)。這里雪峰高聳,林木蔥郁,山花爛漫,泉水淙淙,景色迷人。尤其是自西向東平行分布的數十條大小溝谷,為避暑之勝地。
燕爾窩
在烏魯木齊市南郊,北臨紅雁池水庫,南接烏拉泊水庫和古城。面積約6平方公里。是久享盛名的自然風景區(qū)。因附近有石燕化石,且春天燕子群集,故名。
烏拉泊古城
在烏魯木齊市南郊10公里的烏拉泊水庫旁。又稱破城子。為唐至元代遺址。城垣保存完好,高約4米,南北長約550米,東西長約480米。城南部有一東西橫墻,將城分為南北兩部分。1983年在距古城東北2公里處,烏拉泊水庫南坡,發(fā)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大多為石棺墓,出土陶器,并有金耳環(huán)、銅鏡、石臼、小鐵器等。相當于戰(zhàn)國時期。說明早在千年左右,這里已有定居人群。
水磨溝
在烏魯木齊市東北部。這里風光旖旎,向以山泉流水與古樹垂柳著稱。幾十處大小山泉由山洞涌出,積流成河,溝兩岸垂柳成蔭。二百多年前,當地群眾利用溝中水源修建了水磨,故名。溝中有溫泉,泉水含硫、磷等礦物質,水質凝滑,被稱為健身骨、治百病的圣水。
柴窩堡湖
在烏魯木齊市南40公里。正當烏魯木齊通吐魯番之天山峽谷中。南北高山屏列,雪峰照面。北為柴窩堡林場,湖東岸巨丘壘壘,估計為漢、晉時期古代游牧民族古冢。面積28平方公里,水平如鏡,清可鑒人。
二、烏魯木齊簡單概述
烏魯木齊(維吾爾語:ئۈرۈمچی,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北麓。烏魯木齊在清朝和中華民國時稱迪化,意為對邊民的“啟迪教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對少數民族的歧視矮化政策,于1954年改稱現名。至今烏魯木齊還有“老滿城”的地名,位置大致在今新疆農業(yè)大學一帶;而現在南門、北門和大小西門內的區(qū)域是原來的“漢城”。滿城主要為清朝八旗駐軍,漢城則是工商業(yè)區(qū)。現今的烏魯木齊是由原“漢城”向周邊擴張形成的。烏魯木齊市現已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是世界上最內陸、距離海洋和海岸線最遠的大型城市(2500公里)。[1]2017年3月5日,標準排名發(fā)布“2017年中國大陸城市財力50強排行榜”,烏魯木齊以368.67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排名第41位。
經貿產值
烏魯木齊2012年,全市地區(qū)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達到2060億元,實現17.3%的增長速度。增速居全國27個省會城市之首。
據統(tǒng)計,2011年烏魯木齊全市地區(qū)生產總值1700億元,增長17.1%,創(chuàng)近23年來新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5億元,增長27%,創(chuàng)近15年來新高。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達到8600美元,居西部省會城市第2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6.2億元,增長39.33%,繼2008年突破100億元后,實現了“三年翻一番”;財政用于民生領域的支出達149.3億元,增長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0億元,增長23%;進出口貿易總額90億美元,增長4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5%;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