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唐山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唐山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唐山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唐山是中國評劇的發源地,評劇、皮影、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三枝花”,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
評劇
評劇是最為眾人所知的河北地方劇種。在冀東民間演唱藝術蓮花落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后稱“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最終定名為評劇。音樂為板腔體,屬于梆子系統,其唱腔樸素、生動、細膩,并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強烈的表現力。評劇傳統劇目有200出左右,《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秦香蓮》、《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馬寡婦開店》等都膾炙人口。
皮影
因以唐山地區樂亭、灤縣一帶的語言音韻為其音樂特色,所以又叫“樂亭影”、“灤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區以及東北三省各市縣、它是一種有著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于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演出形式是將驢皮刻制的影人,用燈光映射在影幕(俗稱影窗)上,演員在幕內操縱影人,通過影人的形體動作來介紹故事情節,表達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皮影戲以唱見長,男女聲各有自己的唱腔,男腔高亢粗獷,女腔清脆婉轉,發聲方法奇特,多用樂亭的方言土語,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唐山皮影戲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為主,題材大多來源于歷史名著,主題積極向上,有的表現保家衛國的英雄,有的表現懲惡揚善的俠士,有的表現反抗壓迫的勇者,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
唐山皮影其唱腔為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緊板、快板等,伴奏音樂主要是四弦、二胡、揚琴、大阮、嗩吶等,表現舞臺及各種戲劇人物的不同情緒。
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是北方較有代表性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廣泛流傳于冀東、京、津及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演出時由一人自擊鼓板站立說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樂器伴奏。起源于樂亭,在“清平歌”基礎上演變而成,后分為東路韓香圃派和西路的靳文然派,曾與評戲、唐山皮影并稱"冀東民間藝術的三朵花"。樂亭大鼓有中、長篇說唱和短篇唱段兩種形式,音樂唱腔豐富、剛柔相濟,板腔曲式完整,轉調技法靈巧,是一種發展得相當成熟的板式變化體曲藝形式。代表曲目有《楊家將》、《呼家將》、《大鬧天宮》、《烈火金鋼》等。
唐劇
唐劇又名影調劇,是20世紀60年代初誕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劇種,公演于1960年6月。它的音樂唱腔源于唐 唐劇山皮影,它的表演藝術繼承了我國戲曲的優秀傳統并吸收借鑒了唐山民間舞蹈和影人動作。唐劇的念白基本上都用唐山話,就是趙麗蓉老師演小品時常說的那種話。唐劇是在唐山皮影戲唱腔、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京劇表演藝術孕育而成的新劇種,于本世紀60年代初誕生于唐山市,原定名為唐山戲,后改稱唐劇。
唐山花吹
唐山花吹是在鼓吹樂正常吹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嗩吶、鼓、鈸三個部分。它是以手中的樂器為載體,集演奏表演于一身,既好聽又好看的一種鼓吹樂演出形式。在逢年過節、喜慶的時候,只要有花吹,就引起轟動,演奏者與觀眾,互動互勵,歡騰熱烈之情溢于言表,十分令人感動。唐山地區的鼓吹樂,正常演奏的基本形式,是由兩支大桿喇叭、一個堂鼓、一付小鈸組成。以喇叭為主奏樂器,鼓、鈸為伴奏樂器。一般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環換氣法演奏。音量宏大,音色脆亮輝煌,穿透力強。特別適于戶外演奏。演奏場合,有紅白喜事、門市開張、節日、廟會、鬧秧歌等。隨著演奏技巧的不斷提高,出現了滑音、嘟嚕音、單吐、雙吐等。花吹演奏的主要曲目有《滿堂紅》、《大姑娘愛》、《拉洋片》、《繡得勒》等。
秧歌
秧歌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而熱鬧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善于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豐富多彩,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旱船
這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制成的木架子。在這種船形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水紋的棉布裙或是海藍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它裝飾物,把這只或者十幾只船裝飾得艷麗不凡。 “旱船”,自然是陸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個人,有時也有雙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現的多是姑娘、媳婦,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跑旱船,跑時,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劃槳引船,在前頭帶路,做出各種各樣的劃船動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這樣能使船身保持平穩的狀態前進,猶如在水面上漂動的船那樣,頗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乘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線兒排開。
高蹺
高蹺也稱拐子,是由表演者腳踩木蹺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這種活動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高蹺,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于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于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于活動舞臺,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跑驢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傳于河北、陜西、湖北、山東等省,以河北昌黎、盧 龍、灤縣一帶最為著稱,多在春節或趕會時隨秧歌隊表演,相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跑驢中的驢形道具用竹、紙、布扎成前后兩截,下面用布圍住。表演者多扮 成農村少婦,把驢形道具系在腰間,上身做騎驢狀,以腰為中心,左右小晃身,下身 用顫抖的小步蹭動,模擬驢的跑、 跑驢 顛、跳、踢、驚、犟等動作和神態。演員上下身動作的強弱、大小、高 低要相呼應,并與另一扮演趕驢的人相配合。跑驢一般都是表現一對農村新婚夫 妻在回娘家的路上,過溝、爬坡、驢驚、搶救等經過,有說有唱有舞,詼諧風趣。 跑驢主要伴奏樂器有嗩吶、小鼓、大鈸和小鈸等,樂曲常選用冀東嗩吶曲《滿堂紅》。
唐山八景,又稱堯山八景,出自明清《堯山縣志》和《順德府志》。
(1)堯山隱現
每春夏時,天初署,遠望若城堞、兵馬、旌蓋,圍聚山嶺,閃爍掩映,蔚為奇觀。
(2)泜水浮沉
其水流入地底,稍前復流出。是不一處,名曰“三蹬”。《山海經》云:“泜水出敦輿山之陰,自中丘經堯山流入漳。”
(3)干言餞跡
《詩經·邶風》:“出宿于干,飲餞于言。”堯山內邱兩縣地相接,而山岡自西南而東北,旋起旋伏,約二三十里,故兩縣均有干言山也。
(4)圣井彪流
在堯山舊堯廟旁,深僅三尺,有水下注。昔傳,有賈胡持珍去水,遂涸。今珠穴痕猶存焉。
(5)孔岡遺文
《畿輔志》:唐山縣西北十里,一名孔岡,相傳孔子停車處。元許衡建書院于此,后有圣裔孔王番自曲阜徙居,因于其岡建奉圣祠,祭器多得于土中。
(6)神槐障岸
樹在泜河東岸。明,河堤數潰,民受其害。有神示夢于邑人曰:“我,城隍神也。憫若等久罹陽侯之難,今已植樹砥障矣。”厥明視之,岸畔果有槐焉。自是終明朝,無河決之患。茲神槐之所由名也。
(7)曲洞飛云
宣務山坳,有洞名紫霞,或云通內邱蓬鵲山。每陰雨,洞口云生焉。
(8)香泉潤稻
在老僧橋下,泉自平地涌出,東流入隆平縣界。可以灌稻,其稻更勝他處。
二、唐山簡單概述
唐山,簡稱“唐”,河北省轄地級市,Ⅱ型大城市 ,位于河北東部、華北平原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毗鄰京津,地處華北與東北通道的咽喉要地,介于東經117°31′-119°19′,北緯38°55′-40°28′之間,總面積為13472平方千米 。下轄7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駐蹕而得名,素有“北方瓷都”之稱,是省域副中心城市 ,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河北省中心城市之一,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和港口城市 ,中國(唐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采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唐山是中國評劇的發源地,素有“冀東三支花”之稱的皮影、評劇、樂亭大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