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遼闊,由于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的差異,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代表特產,那么郴州特產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錄集的郴州比較有名的特產僅供參考。
一、郴州十大特產名單
一、郴州特產臨武鴨
臨武鴨,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中國八大名鴨之一,舜華鴨業旗下食品,有著悠久的養殖歷史,主產于珠江源頭之一的臨武縣武水河流域。臨武鴨的生長周期很長,生長七八十天只有兩斤半重,具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等特點,以“滋陰降火,美容健身”而著稱,當地老百姓俗稱“勾嘴鴨”,其品位居中國地方麻鴨之首,曾作為朝廷的貢品,聲名遠播,享譽湘南粵北,值得帶給親朋好友。
二、郴州特產東江魚
東江魚,湖南省資興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以東江湖和東江流域范圍內的鮮活翹嘴紅鲌或鰱魚為原料,經傳統的湘南食品加工方法,結合現代食品加工工藝制作出來的東江魚制品,肉質鮮香,組織致密易撕裂、軟硬適度、無泥腥味,有嚼勁、香辣咸淡適口,成功開辟了中國用淡水魚制作休閑魚制品之先河,當地人稱之為“東江魚”。
三、永興冰糖橙
永興冰糖橙,湖南省永興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永興冰糖橙,果形近球圓形,色澤鮮艷;果皮果肉橙黃,汁多肉脆、質香味濃、甜潤爽口,口感極佳,皮薄少核或無核、具清香味且耐貯存。古時稱之為“橙子”,橙子又名“黃果”、“金環”、“疾療佳果”,營養豐富,富含糖、酸、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揮發油以及鈣、鐵、鎂、硒等微量元素。
四、子龍郡壇子肉
子龍郡壇子肉又叫”憶龍郡檀子肉”,是用優質新鮮豬肉加入本地特產方圓五爪辣椒為主要原料,經過燒炸、腌、蒸等特殊工藝并結合民間傳統配方精制而成。味道又香又辣,回味悠長。產品營養豐富,是您開胃、增強食欲之首選佳肴。是賓館酒樓中菜肴之精品,更適合居家旅游,亦是您饋贈親朋好友的一份溫馨補品,堪稱桂陽一絕。
五、桂陽煙葉
桂陽煙葉種植始于明代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湖南桂陽出產的特色優質煙葉,顏色橘黃、油分充足,葉片適中、燃燒后煙灰潔白,香氣濃郁、柔和、純凈,具有不同于其他煙區的獨特地域特點。
六、棲鳳渡魚粉
“走千里路、萬里路,舍不得棲鳳渡!”這句流傳千百年的古話說的不僅是棲鳳渡的地方好,更是夸她的獨樹一幟傳統小吃——棲鳳渡魚粉。一說起棲鳳渡魚粉,只要是郴州人,應該都會下意識咂一下嘴巴,咽咽口水,于是,一股濃烈的魚香和著辛辣味便回味在你嘴里了。棲鳳渡魚粉的做法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又不簡單,最關鍵的是湯料,它由各種調料熬制而成,里面少不了魚、姜、蒜、辣椒和茶油,那魚必須是鰱魚,而且應是早晨買來的活生生的鰱魚,用隔夜的或放在冰箱里的魚來做,那湯料定不會鮮。辣而且鮮構成了魚粉的特殊風味。
七、嘉禾倒缸酒
嘉禾縣酒廠生產的倒缸酒,是湖南民間特有的傳統名酒,屬甜型黃酒類。現代科學測定,倒缸酒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種類大達18種以上,含量是啤酒的5倍。倒缸酒還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因此,倒缸酒具有滋補養生、強身健體的功效,當地民諺說:“嘉禾倒缸酒,醉腳不醉頭”。
八、清江蜜桔
清江蜜桔產自湖南省資興市清江鎮,以果實大小適中、色澤鮮艷、酸甜適度、口感濃郁細嫩無渣為特色;該地方的蜜桔是全國蜜桔當中的高檔蜜桔,清江蜜桔分特早、普早和晚熟等多類,另外清江鎮當地也產冰糖橙、臍橙等,但主要以普通蜜桔為主,而最有特色的則為清江蜜桔。
九、永興四黃雞
湖南永興四黃雞是永興縣特有珍禽,以顯著的“四黃”為特征,外貌美觀,肉嫩味美,藥用和經濟價值極高,外觀秀麗。永興四黃雞最大的特點是黃羽、黃喙、黃腳、黃皮。羽毛細小柔軟,光彩艷麗、體小緊湊,是現代家庭餐桌佳肴。肉嫩味美。永興四黃雞肉質細嫩鮮美、雞纖維細、脂肪適中且膽固醇含量低、各類氨基酸含量比例適當,被專家認定為當今世界營養最豐富、品質最優的良種雞之一。
十、上祝板鴨
祝家村板鴨盛產于汝城大坪上祝一帶,是傳統的名特優產品。以“汝城麻鴨”為原料,采用祖傳秘方調味,經日曬風吹霜凍,由現代工藝流程加工而成,具有肉質細嫩、香味濃郁、風味獨特之特點。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時,曾御用過上祝板鴨,因享其香濃味美。
二、郴州簡介
郴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郴”字最早見于秦代的典籍中,意思是林中的城邑。漢朝時,高祖劉邦首置桂陽郡,郡治在郴州,從此,郴州便成為南方重鎮,湘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郴州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史書記載,項羽曾屠義帝于郴,趙子龍曾大戰桂陽郡,洪秀全曾屯兵郴州。同時,郴州也博得文人墨客的青睞,唐宋文人王昌齡、杜甫、韓愈、劉禹錫、秦少游等,均在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郴州帶來了眾多的古跡名勝:郴州有號稱“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蘇仙嶺,有風光旖旎的200里“湘南洞庭”——東江湖,有被譽為“第二西雙版納”的莽山森林公園。此外還有義帝陵、湘南起義紀念地等人文景觀。郴州資源豐富,素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南方重點林區”、“湖南能源基地”之稱。全市已探明各種金屬礦物7類70多種,有色金屬儲量占湖南全省總儲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鎢、鉍、鉬儲量居全國第一,錫、鋅儲量居全國第三位、第四位。柿竹園多金屬礦被譽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此外,區內石墨儲量占全國儲量的一半以上,煤炭儲量(8.12億噸),占全省儲量的四分之一。全市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151萬千瓦,可開發量138.5萬千瓦,已開發105萬千瓦。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9.1%,是華南地區天然的綠色寶庫。宜章縣莽山10萬畝原始次森林是中國南北動植物的匯集地,被譽為“第二西雙版納”,現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郴州旅游資源尤為豐富,集奇、險、秀、美、幽于一體,匯山、水、洞、穴、熱于一市,有“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世界洞穴奇觀”萬華巖、蓄水82億立方米的“南國洞庭”東江湖、“中國生態旅游第一漂”東江漂流等。郴州是個多民族地區,有漢、瑤、蒙、畬、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白、土家、哈尼、傣、黎、高山、水、東方、納西、柯爾克孜、土、仫佬、仡佬等27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郴州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和傳統風俗。至今仍廣為流傳的戲劇有:昆劇、祁劇、京劇、越劇、花鼓戲、花燈戲、皮影戲及雜技等。郴州是貫通南北的交通要沖,交通便捷,通訊發達。京廣鐵路、107國道、106國道、京珠高速公路貫穿全境。程控電話、無線通訊、可視會議電話等現代通訊網絡齊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余年和撤地建市以來,郴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至2000年底,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256.25億元,居湖南省第8位;財政總收入16.8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38億元,居湖南省第3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全市已有4個縣(市、區)176個鄉(鎮)達到小康標準;建成了以冶金、電力、煤炭、建材、化工、機械、食品、煙草、紡織、造紙等十大行業為主,其它新興行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崛起的地方工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