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張家界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張家界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張家界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少數民族
“土家”做為族稱開始出現是在漢族人大量遷入之后,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其中土家族婦女的織繡藝術是其驕傲的傳統工藝。土家人見面要互相問候,當家有來客之時,必盛情招待。若是逢年過節時來到土家做客,這時主人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等到兩面均烤得金黃開花后,吹拍干凈并灌入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在一些特別的地方,土家人給客人吃糍粑有些特殊的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后,客人要接過就咬,不許吹拍火灰,在這時主人就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民俗習慣
土家族的姑娘們是用哭聲來迎接自己結婚大喜之日的。新娘大都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開始哭,有的甚至要哭上一個多月,最少也要三、五日。土家人把是否會唱哭嫁歌,唱得好壞作為衡量新娘們賢德與才智的標志!犊藜薷琛窞橥良易宓牧曀酌窀琛9媚飩冊诔黾耷暗倪@一個月里,用歌聲來表達出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運,同時唱出對自己親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土家人是根據出嫁的進程來劃分《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的,一般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類。
傳統戲曲
土家族的三棒鼓,古時稱為三仗鼓,大約是在明代傳入我國,并漸漸成為了觀眾十分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每逢春節的時候,表演的藝人都是結伴走村串寨的拜年,并且挨家挨戶的表演,觀眾不分貧富。當來到貧寒人家,藝人們還會將從別家收到的禮品相送,表達了人人過節均高興的愿望。這種形式充分體現看土家族的熱情好客與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三棒鼓大多時候是由三至五人表演,其中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ò。表演打三棒鼓時極重技巧,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并且用力適當、貫通一氣,與演唱者保持默契的配合。
傳統建筑
土家族習慣住在吊腳木樓,更喜歡群居,所以在建吊腳樓的時候都是一村連著一村,一寨挨著一寨的,極少出現單家獨戶的情況,F今土家族的吊角樓基本上都是木質的,按土家族的傳統來說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土家族吊腳樓最基本的特點為房屋均是依山而建,并且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的其中一邊建在實地與正房相連,剩余的三面都懸于空中,全靠幾根柱子支撐。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
二、張家界簡單概述
張家界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位于東經109°40′至111°20′、北緯28°52′至29°48′之間,屬武陵山脈腹地。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原名大庸市,1994年4月更名,總面積9533平方公里,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全市總人口172.12萬人。
張家界因旅游立市,是國內重點旅游城市,先后開發了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天門山旅游區、張家界大峽谷旅游區等各類景區景點300多個,景城之間、景區之間的車程均不超過1個小時,F有國家等級旅游區19家,包括5A級2家,4A級9家,3A級8家,其中武陵源風景區217.4平方公里的石英砂巖峰林當屬世界絕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先后獲得了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中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首批5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張家界地貌”命名地等六張“燙金名片”,是湖南省開放的窗口、迎賓的客廳、美麗的名片和旅游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