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清遠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清遠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清遠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清遠歷代名人輩出。先后出現西漢中散大夫何丹,唐代兩度為相劉瞻,南唐詩人孟賓于,北宋年間雙雙同登進士第陳銓和陳鑄兄弟,明代兼理連陽、清遠、英德、懷集、賀縣七縣軍務的武略將軍莫朝玉,清代嘉慶監察御史郭儀長和鄭士超,清代“精通方脈、確斷生死”的名醫陳廷佐,清代抗倭先鋒、臺灣總兵吳光亮,清代末代榜眼朱汝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文楷,孫中山衛士長邱堪,農民英才賴松柏,北伐名將陳可鈺,紅七軍重要將領馮達飛,與共產黨密切合作的國民黨少將莫雄,馳名東江縱隊的“突圍將軍”鄔強等。
清遠文物古跡眾多,截至,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2214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市、縣(區)級文保單位166處。慧光塔、蓬萊寺塔、南崗古排等有1000多年的歷史。清遠的摩崖石刻量多質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內容廣雜,書法多彩,其中有韓愈、周敦頤、蘇軾等名人題刻。至年底,全市存有石刻500多題,數量約占全省的1/4。其中巾峰山摩崖石刻、觀音巖摩崖石刻、賢令山摩崖石刻、南山摩崖石刻、碧落洞摩崖石刻、大云洞摩崖石刻及峽山石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遠風景名勝眾多,自清代以來便有評選“清遠八景”活動。清遠建市后,清遠的城市建設與發展日新月異,2003年,發動群眾推薦、投票,評選出清新溫泉、飛霞煙雨、寶晶瓊蕾、地下銀河、一峰彤云、千年古寺、古寨瑤排、英西峰林等為“清遠八景”。此次評選結果于2005年2月25日,在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并通過。
二、清遠簡單概述
在廣東省西北部、北江中下游流域,鄰接湖南、廣西兩省區。面積17084平方千米(市轄區853.8平方千米)。人口389萬(市轄區54.2萬),其中瑤、壯族12萬。轄清城區和清新、佛岡、陽山、連南、連山5縣,代管連州、英德2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清城區清城鎮。西漢始置中宿縣,治今市西北,屬南海郡。因縣治東側有中宿峽得名。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改屬始興郡。南朝梁置清遠郡,屬東衡州。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置清遠縣,屬南海郡。清遠取“清潔、清承”之意而名。五代南漢及宋、元、明、清襲之。1914年屬粵海道,1920年屬廣東省。1949年屬北江臨時行政委員會,1950年屬北江專區。1952年屬粵北行政區,1956年屬韶關專區,1970年屬韶關地區,1983年改屬廣州市。1988年撤縣設清遠市(地級),原清遠縣境分清城、清郊(后改清新縣)兩市轄區,并轄原韶關市英德、陽山、連縣、連南、連山和原廣州市屬佛岡等縣。1994年英德縣改市,同年連縣改連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之北,屬北江懷孕夢到死中游及其支流連江的谷地。連江谷地南北側有花崗巖山地,西北部屬山地丘陵區,石灰巖分布廣泛。陽山縣北部邊緣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全市和廣東省最高峰。東南部為臺地平原區,是主要農作區。清城和郊區是省內暴雨中心之一。除北江、連江外,西北還有濱江、滃江、潖江等河流。北部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南部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主產稻,并產甘薯、花生、玉米、屬鼠女和什大豆、煙草、茶葉、水果等。特產“清遠麻黃雞”、烏棕鵝、“連縣黃精”。森林資源豐富,是省重點用材林和水源林基地之一。水力資源較豐富。礦產種類多,以銀、銅、鐵、錫、硫鐵、銻、鉛、鋅等儲量較大。清遠鐵礦、英德硫鐵礦著名。工業有冶金、機械、化工、輕紡、建材、食品、陶瓷、醫藥等。京廣鐵路縱貫東南部,106、107國道經此。北江可通100噸級輪船,連江渠化航道可常年通航。名勝古跡有飛來寺及摩崖石刻、飛來峽、燕子巖和英德碧落洞、寶晶宮,連州大云洞、湟川三峽,陽山賢令山摩崖石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