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能從事工作,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就業前景如何,大風車小編為大家從網絡整理了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基本屬性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基本屬性 | |
學歷層次 | 本科 | |
修業年限 | 四年 | |
授予學位 | 工學學士,理學學士 | |
文理比例 | 0:100 | |
男女比例 | 80:20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介紹
專業簡介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根據教育部在2012年9月下發文件,將原屬于電子信息科學類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科學專業與原屬于電氣信息類的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光電信息工程、光電子材料與器件五個專業統一修訂后的專業名稱。
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創新能力強,可從事光學工程、光通信、電子學、圖像與信息處理等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以及相關領域的產品設計與制造、科技開發與應用、運行管理等工作,能夠適應當代信息化社會高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要求
該專業主要學習光學、機械學、電子學及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了解光電信息技術的前沿理論,把握當代光電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具有研究開發新系統、新技術的能力,接受現代光電信息技術的應用訓練,掌握光電信息領域中光電儀器的設計及制造方法,具有在光電信息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開發的基本能力。
學科要求
該專業對物理科目要求較高。該專業適合對光電信息化研究、設計感興趣的學生就讀。
知識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信息產業政策及國內外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 5.了解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信息產業發展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考研方向
光學工程、基礎數學、光學
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微機原理及應用、單片機、軟件技術基礎、物理光學、應用光學、信息光學等。
就業方向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在科研院所、相關公司、企業從事產品研發、質量管理工作的光電子和光信息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中等專業學校、技校、高等職業學校教師;各相關企事業單位技術及管理人員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員及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畢業生主要擔任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光電儀器、精密儀器的設計、制造,光學零件的加工、鍍膜、刻劃,以及生產組織、經營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單位、部隊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光學工程等工作。該專業適合升學考研。
社會名人
趙連城、楊明學、王輝等。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就業前景
1、近十年平均薪資
年份 | 薪資/月 |
---|---|
2010 | 3189 |
2011 | 3904 |
2012 | 4677 |
2013 | 5506 |
2014 | 6437 |
2015 | 7286 |
2016 | 8651 |
2017 | 9841 |
2018 | 11384 |
2019 | 13022 |
2020 | 15353 |
2、主要職業分布
職業類別 | 具體崗位 | 比例 |
---|---|---|
銷售業務 | 區域銷售經理/主管,電話銷售,區域經理,區域銷售總監/經理,銷售總監,客戶代表,區域銷售經理,客戶主管,渠道/分銷專員,客戶經理/主管 | 9.4% |
生產工藝 | 儲備干部,電子/電器工藝/制程工程師,助理工程師,工藝技術員,鍍膜工程師,工藝主管,其他,PE工程師,產品開發/技術/工藝,工程師 | 7.8% |
電子/電器通用技術 | 射頻工程師,版圖設計工程師,激光/光電子技術,研發工程師,應用工程師,半導體技術,產品工程師,產品開發/技術/工藝,結構工程師,工程師 | 6.9% |
通信工程 | 技術工程師,工程督導,無線網絡優化工程師,其他,實習生,通信電源工程師,基帶工程師,工程師,電信交換工程師,網絡工程師 | 3.2% |
光通信 | 項目經理/項目主管,技術工程師,光學技術員,通信設計,光學系統工程師,電信/通信工程師,光學主管,傳輸工程師,光學工藝工程師,聲光學技術·激光技術 | 2.1% |
其他 | 技術工程師,技術文員/助理,售前技術支持工程師,售前技術支持,售前/售后技術支持管理,售后技術支持工程師,售前/售后技術支持經理,ERP實施顧問,售前/售后技術支持主管,實施工程師 | 70.6% |
3、主要行業分布
序號 | 行業類別 | 比例 |
---|---|---|
1 | 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 27% |
2 | 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 | 17% |
3 | 學術/科研 | 11% |
4 | 新能源 | 9% |
5 | 機械/設備/重工 | 8% |
6 | 通信/電信/網絡設備 | 7% |
7 | 其他行業 | 4% |
8 | 醫療設備/器械 | 4% |
9 | 計算機軟件 | 4% |
10 | 通信/電信運營、增值服務 | 3% |
4、主要地區分布
序號 | 地區 | 比例 |
---|---|---|
1 | 深圳 | 16% |
2 | 上海 | 15% |
3 | 廣州 | 14% |
4 | 北京 | 10% |
5 | 成都 | 9% |
6 | 武漢 | 9% |
7 | 蘇州 | 7% |
8 | 西安 | 7% |
9 | 東莞 | 6% |
10 | 廈門 | 6% |
數據來源于大風車網,查詢請登錄:www.cReDITsai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