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斷題(在題后括號內(nèi)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西漢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了“三綱五常”,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大力倡導。這說明價值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2.“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論述的首要命題。(×)
3.“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xiàn)的是重倫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
4.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
5.*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勤儉廉政”、“克己奉公”、“仁愛孝悌”、“仁義禮智信” 等精華,符合*國情的“民富國強”、“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諧社會”等目標。(√)
6.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決定著*的資本主義性質(zhì)和方向。(×)
7.十八大報告強調(diào)“調(diào)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diào)節(jié)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化,是對效率與公平的最新詮釋。( √)
8.改革開放是興國之要,發(fā)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9.以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文明是對工業(yè)文明反思的必然要求。(√)
10.貧窮是產(chǎn)生社會矛盾的重要根源,而發(fā)展則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
11.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誠信友愛的動力之源。(×)
12.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前提。(×)
13.依法治國的前提是人民當家做主。(×)
14.維護社會公正是形成橄欖型社會的主要途徑。(√)
15.“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說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的。(√)
16.“誠”與“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誠是人內(nèi)在的德性,信則是誠的外在表現(xiàn)。誠于中,必信于外。(√)
17.一個人八面玲瓏、四處討好、不講原則,常常會起到助惡的作用。因此,我們不應反對不講原則的友善。(×)
18.只有建立起道德回報機制和揚善恥惡的輿論生態(tài),我們的社會才能形成善善相生的良性循環(huán)。(√)
19.“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國夢”的社會屬性:*性質(zhì)。(√)
20.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明中華民族歷來很重視領導者的榜樣作用。(√)
21.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2.*必須廣泛借鑒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類最美好的價值追求。(√)
23.*必須依托*,反映其精神內(nèi)核和根本原則。(×)
24.法律是硬約束、道德是軟約束,要做到“法以誅惡,德以勸善”,二者功能互補、相輔相成。(√)
25.職業(yè)道德是*道德建設的重點。(√)
26.中國有句古話,“求忠臣于孝子門”。即只有在孝敬父母的兒女們中間,才能找到忠于國家的人。這就是說只要孝敬父母了,就一定能夠忠于國家。(× )
27.見義勇為是社會風氣的晴雨表,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
28.所謂“民無信不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千金一諾”等,無不強調(diào)寬容品德的高尚。(×)
29.培育務實進取的國民心態(tài),需要著力克服急功近利、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