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改革一直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要求,國家稅務總局2015年共辦理“兩會”議案建議提案349件,其中,議案3件、建議244件、提案102件。
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稅務總局認真回應代表委員關切,與相關部門一同進一步加快了稅制改革步伐。去年國家稅務總局與相關部門扎實做好營改增擴大試點工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研究合理調整消費稅稅率結構、征收范圍和征稅環節,調整卷煙消費稅稅率,進一步發揮消費稅的調控作用。實施稀土、鎢、鉬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調整中重稀土資源稅稅率,有效保護了我國優勢資源。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二十國集團(G20)會議上表示,2015年中國財政赤字率是2.3%,2017年財政赤字仍存在擴大空間。這意味著,赤字規模擴大會給減稅提供空間。
財稅領域專家普遍認為,目前減稅空間主要在于增值稅,包括推進營改增、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等。
“營改增是一項稅制改革,其結構性減稅的特征明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表示,營改增的內在機理是鼓勵專業化競爭,減少營業稅的重復征收。
2017年將全面推進營改增改革,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2日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強調,今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顯著減輕企業稅負,且增值稅分享比例要在全面推開營改增后做合理適度調整,增強地方財政造血功能。
有分析人士表示,今年全面推進營改增并加大部分稅目進項稅抵扣力度,將帶來大規模減稅。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納入營改增試點的納稅人共計509萬戶。據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試點到2015年年底,營改增已經累計減稅5000多億元,后續產業鏈減稅效果持續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業實施營改增已現端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月22日發布的《關于做好建筑業營改增建設工程計價依據調整準備工作的通知》顯示,建筑業的增值稅稅率擬設為11%。這被業內解讀為建筑業即將實施營改增的信號。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表示,隨著營改增推進,第三產業中的一些服務業也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而降低這些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對這些企業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對稅負較重的金融業,在營改增過程中可以將該行業增值稅率適當降低;而對于抵扣項較少的旅游業增值稅率,可采用較低的稅率。
2016兩會熱點解讀營改增熱點話題
據悉,全面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相關政策有望在“兩會”期間亮相,并于上半年推出,預計下半年開始實施。政策的突破應該主要體現在進項稅抵扣方面。
相關方案已較完善
2015年底,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2017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2日在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提出,今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顯著減輕企業稅負,且增值稅分享比例要在全面推開營改增后做合理適度調整,增強地方財政造血功能。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包括金融行業在內的剩余四大行業“營改增”方案,財政部正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進行研究和完善,經過一定的決策程序之后,這些方案將適時推出。目前,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試點“營改增”已經在全國推開。
業內人士認為,至今已4年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或將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全面收官,營業稅或將退出歷史舞臺。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房地產行業的營改增改革事關全局,不僅對房地產行業本身有重大影響,對其他行業也有較大影響。其他行業可以對所購買的物業進行進項稅收的扣除,從而減輕稅負。預計房地產行業的增值稅稅率預計從目前5%的營業稅改為11%的增值稅。房地產行業的增值稅改革將會允許對土地出讓金進行抵扣。
梁紅預計,金融業的增值稅稅率將設定在6%,并允許對購買的辦公樓或房租、機器設備等投資進行增值稅的抵扣,以便達到減輕其稅負的改革要求。
梁紅稱,生活服務業的增值稅率預計采取簡易方式,按照6%的稅率征收。生活服務業多數是中小型甚至微型企業,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目前按照6%以下的稅率征收營業稅,從節省稅收征管成本的角度考慮,預計生活服務業的營改增改革將實行簡易方式,稅基不變,按照6%的稅率征收增值稅。對一些小規模納稅人,不排除實行3%稅率的可能。
仍存不少難點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剩下四大行業實現營改增任務艱巨,在2015年官方對營改增的措辭也由“力爭全面完成”變為“抓緊推進”,再到后來的“適時納入”。不斷微調的措施折射出了營改增推進的艱難。因此,全面實現營改增未能在2015年實現。
市場人士分析,考慮到剩下的四大行業個個都是“硬骨頭”,綜合評估四大行業實施營改增后的效果,預計全面營改增的相關政策會分階段、分行業公布。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施正文表示,營改增在形式上的完成是肯定可以實現的,現在的關鍵是營改增的政策能否達到預想的目的,也就是政策方案、法律制度到底能不能設計的科學、合理,最終能否施行。而不是簡單的改,改完后又出現更多的問題。
金融業營改增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也被視為最大的難點。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稅收與財務管理系博士蔡昌認為,金融業營改增難度較大,主要在于它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比較大,尤其是一些國有、國有控股企業和股份制銀行,由于規模較大,盡管在稅率設置上只有幾個點的差別,但實際上相差的金額十分龐大。此外,金融業同其他行業相比,業務也比較復雜,這也是目前改革難度較大的一個原因。
梁紅表示,不少發達國家沒有對金融業征收增值稅,主要原因是金融業業務創新多,增加值難以準確計算。此前,有人提出一種金融業的營改增改革思路,建議按照采取簡易方式,即將目前我國金融業5%的營業稅直接改為5%的增值稅,稅基不變,只是改變一個名字。但是,這將增加一個新檔次的增值稅稅率,與未來進一步減少增值稅檔次的改革要求不符。因此,預計我國金融業的營改增改革不可能采取簡易方式。
倒逼財稅改革加快
業內人士稱,營改增作為當前最為迫切的一項稅制改革,其意義不僅在于其本身,而且對于經濟的發展、稅收情況、財政體制和稅收體制的改革都有深遠的影響。
“營改增是一項稅制改革,其結構性減稅的特征明顯,”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營改增的內在機理是鼓勵專業化競爭,減少營業稅的重復征收。2017年的主要工作是把剩下的四個行業(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納入營改增范圍。
談到全面營改增減稅效應,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全面營改增的減稅額度有望達到9000億元。有預測稱,2017年,已納入營改增的行業減稅規模估計有2000億元,金融業、房地產和建筑業、生活服務業等行業減稅規模或接近4000億元,2017年營改增減稅總規模接近6000億元。
不少業內人士擔心,全面推進營改增后,原來地方的主體稅種變成地方分享25%,會對地方財力造成沖擊,并進而增加本已沉重的地方事權負擔。
施正文認為,全面營改增的意義就是倒逼財稅體制改革。像房地產稅等地方稅種都還沒有發展起來,第一大稅種營業稅又改成了增值稅,勢必要調整、理順中央地方財政分配的體制,調整這個體制勢必要引導配套改革。目前的分配格局不能從根本上打破,考慮改革的可行性和承受力,又要做相應的調整。所以,這次要調整央地的分配比例。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財政部表示,曾研究調整增值稅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比例劃分,地方增值稅分享比例有望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