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2019年兩會分別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和全國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分別于2019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歷年“兩會”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0-12天左右。兩會涉及社會發展各個層面的議題,是廣大選民表達意見要求的好機會,那么今年兩會都有哪些熱點話題呢?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關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些相關新聞信息,希望對你有幫助.以下是2019年全國兩會關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提案最新新聞消息,可供參考!
2019全國人大代表龍獻文呼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觀點】
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
【背景】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農業發展存在以下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農產品供大于求,部分優質農產品依賴進口;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嚴重,許多消費者僅憑外觀、性價比消費,綠色有機產品反而因價高難賣;農業投入亂象叢生,農藥、化肥、激素等存在濫用現象,導致地力下降、產品安全堪憂;農業功能亟待拓展,農產品加工不夠精深、功能不多,產業增值、溢值少。
【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龍獻文建議,要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推動農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每年發布產業空間布局及調整、年度農業發展指導、中長期農業消費趨勢分析報告權威文件。以2018年質量建設年為契機,全面取締有害農藥、化肥、激素等不良投入物生產,從源頭遏制食品安全風險。嚴查流通和市場環節,強制實行產品質量追溯追責,建立企業產品質量誠信社會共享信息平臺。進一步對加大農產品精深加工、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支持力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
中央一號文件解讀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指出,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改革開放從農村起步,農村改革始終是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作出了部署要求。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內生動力。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是農村最大的政策,必須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始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扎實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夯實基礎。始終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從“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的關系,落實扶持小農戶發展的政策,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適應“三農”形勢發展變化,在承包地“三權分置”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工廠或公司”“公司+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培育農業服務公司等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是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也離不開農村土地資源的盤活利用和優化配置。這些年來,我們開展了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出了改革的路子。要充分總結試點經驗,加強成果應用。試點比較成熟的,比如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要抓緊修改相關法律,完善配套制度,在面上推開。試點不夠充分、不夠成熟的,比如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穩慎推進、繼續試點,完善制度設計。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件大事,要有底線思維,始終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搞私有化,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堅持保障農民土地權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是深化農村改革的迫切任務和重要內容。
當前,我國農業仍是弱質產業,這個特殊國情決定了對農業必須支持保護。我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適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統籌兼顧市場化取向政策和保護農民利益的關系,強化高質量綠色發展導向。要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
深化農村改革任務艱巨,涉及面廣,任務繁重,務必扎實推進。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主動性,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障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保持足夠歷史耐心,充分認識改革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由點及面推開。對于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要堅持問題導向、先易后難、積極穩妥推進,不搞一刀切,不搞齊步走。